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384章 鯨吞蠶食(2 / 2)

所以,朕以為,如今正是我中國一勞永逸的解決北方上千年邊患的最佳時機。林丹汗消失,蒙古諸部群龍無首;後金新遭敗績,難以掌控蒙古諸部;這正是我大明深入草原,變蒙古為中國的好機會。

不過以我大明現在的力量,我們現在能夠吞下的地區,也就是半個漠南草原,至於其他地方還是力有未逮。所以我們不能夠把後金的勢力完全驅逐出草原,給這麼一大片地區留下權力真空,天知道這裏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敵人。

一個已知的敵人永遠都比未知的敵人好對付,與其迫不及待的和後金展開決戰,朕以為倒不如暫時和後金罷手言和,先消化了林丹汗留下的遺產,讓後金替我們看守著其他地區的蒙古部族更為合適。”

曹文詔還沒有回過味來,袁崇煥已經醒悟的說道:“陛下的意思是,打算同後金講和?”

朱由檢點了點頭說道:“放個俘虜回去,告訴黃台吉,隻要他們放棄繼續破壞蒙古人民安寧生活的打算,那麼我們願意和他們以談判的方式結束這場戰爭,並將俘虜和傷員歸還給他們。”

曹文詔頓時有些不樂意的說道:“陛下,那些傷兵也就算了,那些俘虜的蒙古人可都是不錯的青壯,就算不拿來補充我們的軍隊,充作勞役也是不錯的啊。”

朱由檢卻不同意的說道:“這些蒙古人的部族都在後金的治下,哪怕留下了這些俘虜,也難以讓他們歸心,反而徒惹那些俘虜所在部族的怨恨,這不利我們和後金爭奪人心,還是放回去比較好。

再說了,蒙古人騎馬放牧是一把好手,但是讓他們去勞作,估計隻會帶壞了旁人。關於同後金談判言和的事,袁卿來負責。至於曹都督,就和朕一起去視察下野戰醫院,去看看我們的傷員吧。”

雖說皇帝描繪的理想很是誘人,但袁崇煥心中依然還是有些猶豫,他在崇禎準備走向後帳更衣時,終於忍不住又問了一句,“陛下,此前作戰時,您一口回絕了後金提出的和平主張。現在我們占據了優勢,卻又向後金要求停戰,那些蒙古諸部首領會不會對此有什麼誤解?咱們是不是應該先和諸部首領通個氣?”

朱由檢停下了腳步,轉回身來看著袁崇煥說道:“你們兩人剛剛也說了,我軍現在還有3個騎兵師和兩個野戰步兵師沒有動用,這個力量是用來做什麼的?難道不正是用來說服那些蒙古諸部首領的嗎?

朕之所以要和後金言和,也正是為了保留這股力量對於這些蒙古部族首領的威懾。朕之所以反對戰前後金提出的和平,那是因為後金把和平作為了對於大明的恩賜,並有意借此在蒙古諸部麵前展示後金對大明所具有的軍事優勢。

而現在朕提出和平,這是大明對於後金的恩賜,也是為了讓蒙古諸部知道,在今日的草原上,能夠決定戰爭與和平的,隻有我大明而已。大明要保護的,是蒙古人民而不是蒙古國,這一點袁卿應該知道,蒙古諸部更應該清楚…”

和中路及東路都出現了激烈的戰鬥不同,駐守在西麵烏蘭察布河一線的代善所部,基本上就是在和對岸的明軍進行偵察和反偵察的鬥爭。這一段東西向的烏蘭察布河穀,兩岸多為丘陵,都是易守難攻的地形,因此雙方都保持了一定的克製,在沒有探明對方防線時,不進行渡河攻擊。

因此當代善收到了東路和中路兩軍接連受挫的消息時,他還有些不太相信。畢竟他對麵的明軍表現的實在是太克製了。不過當黃台吉派出使者,要求他收縮陣線,並返回大營商議軍情時,代善才確實相信兩路大軍果然受挫了。

後金在野戰中受挫,還是在他們三大貝勒在場指揮的數萬人會戰,這可是後金建國以來重來沒有出現過的事。更不要說,他們現在遠離遼東數千裏,經此一敗,軍中那些蒙古人究竟還可不可靠都要兩說。

代善意識到,若是稍有不慎,他們能不能安然返回遼東,還真成了未可知的一件事。代善吩咐部下收攏陣線之後,便匆匆帶著數十騎返回了大營。

當代善走近中軍大帳之外時,發覺許多滿蒙親貴都有些神情詭異的站在大帳之外,代善停下腳步仔細傾聽,發覺大帳之內正傳出了激烈的爭吵聲。代善臉色微變,因為他聽出了正在爭吵的雙方是誰。

代善隨即下令身邊護衛將賬外的滿蒙親貴都趕離大帳20步,而他自己在外躊躇了下,終於還是掀開了門簾走進了大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