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378章 明軍的一點小變化(2 / 2)

和崇禎的想法一樣,黃台吉、代善、莽古爾泰也認為,明軍大營西側的丘陵、山頭地段容易防守而難以突破,中間大營前的防禦措施又相當的完備,能夠突破的隻有烏蘭察布河東側的平原地帶。

這裏雖然有幾條小河,但大部分地方都是平坦的草原,很適合以蒙古騎兵為主的後金軍隊在此地段突破。一旦能夠突破明軍大營東側的防禦,就能從明軍大營和集寧海子之間的空隙插入進去,切斷明軍大營同後方的聯係。

雖說這些天來的哨探戰中沒能壓倒明軍,但後金的哨探們也並不是一無所獲的。比如明蒙聯軍數萬人的食物來源,顯然並不是依賴於就地放牧,還有來自於後方的輸送。明軍在東麵兩山之間竭力保護的鐵路,正是最好的明證。

即便是三大貝勒再難以理解鐵路的運輸能力,但明軍能夠用它來補充數萬大軍的物資消耗,那麼就已經證明這條鐵路的重要性。

而與此同時,後金此次出征從各蒙古部族中征收來的牲畜,在大軍停下半個多月後,也有些難以為續的跡象了。黃台吉不得不放棄了,在掌握了戰場的信息控製權之後,再發動重點進攻的打算。

就人數上來說,後金-蒙古諸部的聯軍也有將近五萬人馬,後金人馬一萬,科爾沁部八千,內喀爾喀四部九千,翁牛特部2500,喀喇沁部3000,敖漢、奈曼、巴林、劄魯特諸部一萬七千餘人。

代善率正紅旗及翁牛特、喀喇沁兩部守於西麵的烏蘭察布河沿岸;巴林、劄魯特七千人,科爾沁部八千,正紅、正白兩旗守於大營;莽古爾泰則率正藍旗、蒙古兩旗、內喀爾喀、敖漢、奈曼諸部二萬四千駐紮在烏蘭察布河東麵的草原上。

八月十日和十一日,黃台吉、代善、莽古爾泰同女真親貴和蒙古各部那顏們商議後,終於製定了一個出擊計劃。在崇禎豎起了保護蒙古人民的旗幟之後,跟隨後金出戰的蒙古諸部將士,在思想上就出現了混亂,不少人開始出現了厭戰的情緒。

雖然後金昔日的戰績在蒙古諸部心理上留下的陰影,使得這些蒙古諸部首領不敢公然要求撤兵,但是各種想要撤兵的暗示和流言,在軍中卻是層出不窮。

為了說服這些蒙古諸部首領竭力作戰,黃台吉不得不向他們承諾,此戰若勝,除了明國皇帝之外,其他戰利品先讓蒙古人挑選。而此戰若是失利,則本次出征就此結束,大家一起打道回府。

出於對後軍八旗戰力的迷信,在場的蒙古諸部首領都沒有想過,這場大戰如果要是大敗將會如何收場。

八月十二日,依然是一個天氣晴朗陽光明媚的日子,有風從盆地東北方的缺口不斷吹入,盆地草原上的野草輕輕搖擺,讓後金左翼開始集結軍隊的莽古爾泰感覺,今天還真是一個狩獵的好日子。

2萬4千騎兵組成的進攻陣列,大約和生長於內地的人第一次抵達海邊看到的大海一般,讓人震駭莫名,又格外感覺自己的渺小。而在莽古爾泰的對麵,同樣是一隻規模龐大的騎兵隊伍。

以粆圖台吉、袞楚克台吉率領的五千大帳親兵,八千左翼部族兵;曹變蛟、左光先率領的第八、九騎兵師,九千右翼自衛軍,約2萬5千騎兵。

當然,和莽古爾泰這邊已經竭盡全力相比,明軍在己方右翼放置的軍隊並沒有達到能力的上限,隻是這塊平原上能夠容納騎兵作戰的空間已經差不飽和了。

2萬餘人的騎兵擺出進攻的陣列,就差不多要有八、九公裏的正麵寬度了。事實上,這種程度的兵力已經很難進行有效指揮了,隻能依靠戰前的布局和命令,還有中、低層指揮官在作戰中的隨即應變了。

即便是莽古爾泰這種打老了仗的將領,也隻是將自家軍隊分成了三個集團,敖漢、奈曼兩部加上一部分蒙古旗的兵力,分置於自家中軍左右,護衛兩翼。正藍旗、蒙古旗、內喀爾喀駐守於中軍。

在看到對麵的明軍也如法炮製的將軍隊一分為三之後,莽古爾泰立刻想好了這場仗該怎麼打。他決定先讓自家兩翼出擊,纏住對方的兩翼後,然後以中軍決勝負。

莽古爾泰招來了各部首領分派了自己的命令,然後又令蒙古左營固山額真恩格德爾率領左營1500人及內喀爾喀部五千人,在兩翼同明軍兩翼接戰後便向明軍中路發起進攻,而他自己將會在後方對其接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