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向這隊騎兵的頭領說明了自己的來意之後,這位胡子有些邋遢的中年騎士懶洋洋的朝他點了點頭說道:“既然是使者,那麼就跟著我們的隊伍前進,不許脫離隊伍,否則我們將把你們視為後金的哨探。”
雖然這位中年騎士並沒有說,如果他們是後金的哨探就會如何對付他們。但是看著這隊十來人的明軍騎士將自己這隊人馬夾在中間的架勢,索尼也知道哪肯定不會是什麼好待遇。
不過就算這些明軍擋住了他的視線,在前往明軍的大營時,索尼還是發現了不少東西的。在距離大營約120步的距離,明人挖出了一條淺而寬的壕溝,壕溝內還引入了河水,明人隻在幾處地方設置了活動的木板用於行走。
這條壕溝再往前走30步,就是兩道相距僅一步距離的倒刺鐵絲纏繞木樁的防護設施,兩道木樁鐵絲網的高度並不一致,向外的那道大約隻有馬背這麼高,向內的那道則足有馬頭這麼高。
兩道鐵絲網中的木樁互相固定,似乎相當的紮實,而且在鐵絲網中間的空地上,還有許多亮閃閃的琉璃碎片,邊緣顯得極為鋒利,顯然是用來對付攀爬者的。
看到這兩道鐵絲網之後,索尼立刻想明白了之前那道淺壕的用途,就是為了遲滯騎兵的速度,好讓騎兵無法直接衝撞這兩道鐵絲網。
鐵絲網再向前45步,則又是一條1.5米寬的壕溝,但是這條壕溝卻顯得有些深了,索尼估計一個掉下去,舉起手來也未必能夠得著壕溝的上緣。
更為過分的是,壕溝中挖出的土在向著大營的一側堆成了半人高的土牆,這顯然是要讓掉下壕溝的敵人隻能往回路爬,這又阻礙了進攻者的路線。
從這道土牆到大營之間雖然沒再看到什麼防禦設施,但是大營外的木牆卻不是那種傳統的木板所固定下來的,而是外側鐵絲網加上內側一輛輛的偏廂車橫排。都是一些可以拆卸重複利用的東西,這也難怪明軍的大營會搭設的這麼快了,索尼看完了這些防禦設施後不由如此想到。
崇禎頂盔貫甲,在三軍麵前校閱了一個上午,當他返回營內時,身上已經是大汗淋漓,手腳酸麻了。雖然今日的氣溫並不高,但是在太陽的直曬下,也還是讓人感到燥熱不已。
不過當他回到營地西側後山的大帳後,很快就感到了一陣清涼。因為在他的大帳邊上有一座天然的水池,水源來自山邊的一眼清泉,清風一吹頓時就讓周邊涼快了不少。
不要看明軍和後金大營之間有將近10裏的平原,但是在明軍大營西側和西南方,卻有著三座突起的石山。以崇禎大帳附近的後山方圓最廣,海拔最高,但是坡度也最為舒緩。
以後山為立足點,距離其北麵6、700處有一座無名小山,山勢東陡西緩,山約高五、六十米,頂部較為平坦,東西寬一公裏,南北長3公裏。
站在這座小山上就能觀察到整個明軍大營的狀況,在上麵安置了幾門火炮之後,更是控製住西大營和大營西側轅門外的通道,因此這座小山被整個包進了明軍大營之內。因其形似老虎,就被大本營的一名參謀命名為了老虎山。
而距離後山西麵800米處,則又有一座占地麵積接近後山一半的山頭,按照左龍右虎的原則,這座山頭被命名為臥龍山。臥龍山和後山之間雖然隻有一條800米的通道,卻是從集寧堡通往明軍大營的要道。而臥龍山再往西去便是地形複雜的丘陵和大青山支脈了。
應該來說,袁崇煥和大本營參謀本部選擇在此處修建防線,以抵擋後金軍的進攻,還是占據了極大的優勢的。
不過也正因為明軍占盡了優勢,所以後金軍隊現在就不肯進攻,而是紮下大營尋找起明軍的漏洞來了。
崇禎雖然用一場校閱挽回了不少士氣,但也知道光是這樣是不足以讓後金軍隊退回遼東去的。
哪怕他曾經在薊州和義州讓後金軍隊吃了一點小虧,後金上下也隻會認為那是給他投機取巧了,在這樣的正麵會戰中,後金軍隊還是極為迷信自己過往的戰績的。
也隻有在這樣的正麵會戰中擊敗對麵的後金軍隊,才能真正鼓舞起明軍上下的士氣,扭轉後金善於進攻,明軍善於守城的印象,擺脫明軍一遇到女真人就畏戰的情緒。
稍稍涼快下來的崇禎,讓參謀們取來了附近的地形沙盤和圖紙,對照著這些工具開始研究起參謀本部製定的作戰計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