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374章 欲望和勇氣(2 / 2)

應該來說,這一次袁崇煥指揮的隊伍,可比上一次他率領右翼蒙古諸部對付林丹汗的時候要強多了。經過了三年多的整頓,各旗的自衛軍雖然名義上歸屬各旗旗主統帥,但是實際負責日常訓練和帶兵的軍官,都是總參謀部從各旗中挑選出來的有功將士,這些人員基本上都經過了總參謀部的抽調培訓,並納入了陸軍軍官係統。

在這樣的邊境戰事中,這些自衛軍便自動歸入了都督府的下屬接受指揮,而不再是某個旗主的私兵。各旗的自衛軍士兵雖然來源於普通牧民,但是率領他們的軍官卻是脫產的陸軍軍官,這也令這些自衛軍的組織程度已經和明軍的舊邊軍體係相去不遠,戰鬥力要比幾年前的部族兵可強多了。

而所謂的移民自衛隊,也是曾經從邊軍退伍的老兵,戰鬥力其實和邊軍沒什麼區別。新組建的騎兵師和第六野戰軍,也是從舊邊軍和本地民眾中挑選的樸實勇健之人,應該來說在士氣上還是頗為旺盛的。

隻不過對於袁崇煥、曹文詔這些在遼東待過的高級指揮官來說,對於和後金軍隊展開如此大規模的野戰,依然還是有些信心不足。

因此他們始終還是立足於“我守敵攻”的戰術思想,並沒有積極的在後山丘陵地帶遲滯後金軍隊的行動,前方哨探隻是同後金的前哨稍一接觸,便將軍隊收縮到了烏湖克圖的防線之後,等待後金軍隊自行前來進攻。

俗話說的好,將為軍之膽。高級指揮官的舉動,對於一隻軍隊的士氣來說,還是有著很大的影響的。龜縮在防線之後,坐觀後金軍隊大模大樣的從西北缺口進入盆地,在距離己方防線數裏外從容布陣,這顯然極大的打擊了明軍這方的士氣,原本因為自己這方兵強馬壯而顯得極為樂觀的蒙漢將士,現在也不由有些疑神疑鬼了起來,開始擔憂自己這方會不會輸。

七月二十八日下午,沿途留下2000人駐守歸化東北方大青山各南北小路,自己帶著察哈爾部一萬八千人及第八騎兵師抵達烏湖克圖的崇禎,看到的正是己方士氣低落,而後金軍隊正在防線對麵約五裏外從容伐木紮營的景象。

對於袁崇煥、曹文詔等人的保守心態,崇禎自然是極不滿意的。但是大戰將臨,他也不好對這些高級軍官大發脾氣,再度動搖軍心。於是他便通過大本營參謀部下令,命令所有參戰的官兵明日一早出營,接受自己檢閱。

七月二十九日上午,太陽升起之後,明軍大營中一隊又一隊將士的魚貫而出,站在了營地的防線之前列陣,這頓時引起了後金方麵的小小混亂。

後金軍隊這些天在明軍麵前表現出來的那種從容自如,可並不是什麼事實。在發現了明軍在烏湖克圖嚴陣以待之後,不少意誌不夠堅定的蒙古首領和女真親貴就已經萌發了退兵的念頭。

莽古爾善就是退兵論的支持者,他認為這次出兵的目的既然是消滅察哈爾部,而不是同明軍戰鬥,那麼在明軍表明要加以幹涉之後,他們自然就應該退兵。要是想同明軍戰鬥,當初進軍就不會選擇這條路線了。

但是此前一直避免和明軍爆發衝突的黃台吉卻不認同這個主張,黃台吉認為既然已經走到了這裏,就不能輕易的被明軍的姿態所嚇倒。此次進軍的失敗不過是小事,讓明軍養起了麵對後金軍隊的自信心可就是大事了。

更何況對麵的明軍顯然有些信心不足,哪怕是先占據了優勢地理,也還是準備以守城的方式打一場野戰。也就是說,選擇戰鬥和撤退的主動權依舊在他們手中,那麼為什麼不試著打一打,哪怕不能擊敗對麵的明軍,也要告訴草原上的蒙古諸部,明軍在野外作戰有多麼無能,蒙古諸部不要指望明軍能夠庇護他們,除非他們能夠將自家的牧場用城牆都圍起來。

態度一直搖擺不定的代善,這次倒是站在了黃台吉這邊,認為不管如何,後金軍隊在野外遇到明軍時,還沒有過不戰而退的先例。何況此次雙方的軍中都有著大量的蒙古人,要是在這場戰爭中示弱,都會引起蒙古諸部的下一步作出的選擇,因此還是應當打上一場的。

黃台吉和代善的主張贏得了女真親貴的支持,但蒙古和女真聯軍的中下階層,對於這場戰爭還是抱有疑慮的,因此在明軍突然作出了出營列陣的動作時,頓時就有些塵土飛揚了起來。黃台吉、代善等人立刻登上了營中的高台,用繳獲的明軍望遠鏡觀察起了對方的動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