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355章 改良還是改革?(2 / 2)

市民階層從誕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表現出了壓倒舊式封建士紳的力量。為了能夠控製分化這股力量,江南士大夫們一邊大力推動書院教育和出版印刷事業,試圖用儒家倫理和思想來控製市民的頭腦;一邊則大肆勾連市井混混,以打行這種幫會武力來威脅分化民眾,維持住地方士紳的權威。

對於這樣一個新興的市民階層,崇禎要遠比這個時代的任何人都要了解他們。在後世,人們會把他們分成兩個階級,一個叫資產階級,一個叫無產階級。

當他們覺醒了自身的階級意識之後,一切的皇權、舊貴族、士紳,都將會被他們所粉碎。這兩個階級所具有的宏偉力量,將會徹底改變整個世界的麵貌。

作為一個過來人,崇禎自然不會妄圖用舊的封建理學去禁錮這一新興階層的人心,因為曆史已經證明這種試圖除了讓整個社會生產力倒退,並埋葬一個舊帝國外,不會有任何成功的可能。

因為任何封建式樣的社會,都是在追求永恒的靜止不變,皇帝的後代永遠是皇帝,貴族的後代永遠是貴族,庶民的後代永遠是庶民,除了少數異類能夠躍升階層之外,整個社會應當就此固定不變,這就是所謂的道不變,天亦不變。

但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就決定了它必須要打破這種永恒不變的假象,才能獲得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為了追逐利潤,資本不允許任何人給它套上禁錮生產力發展的籠頭,不管對方是至高無上的皇帝還是俯視人間的神靈。

蘇長青雖然不是什麼哲學家,但也曾經聽說過這麼一句話,你想要得到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你就會得到資本主義的一切。

既然他選擇在這個時代開啟資本主義的進程,自然就沒想過玩什麼改良主義。為了迎合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重新提出一套社會倫理秩序,來維持住新的階級社會,也就成為了必然。

當然,如果他就這麼照直說,恐怕就算是黃立極也是難以接受的。一旦朝中的改良主義者也開始反對改革的繼續前進,那麼就會讓崇禎失去一群想要挽救大明的盟友,多了一群敵人。

是以,他沉默了許久,就是想著要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想法正確的傳遞給對方,又不至於讓黃立極誤會自己的用意,導致雙方決裂。

沉默了半天之後,朱由檢終於清了清喉嚨說道:“朕自登基以來,也將近4年了,這4年裏有賴內閣各位先生之輔助,朕也從當日一個無知少年,終於對治國之道有了一些體會。朕以為,治國之首要任務,就是要讓人民安居樂業。不知先生以為然否?”

黃立極欠了欠身子,很是認真的回道:“陛下才智出於天授,臣等不敢貪天之功。陛下對於治國之要務的論斷,也的確是切中了要害,臣是認同的。”

見黃立極認同了自己對於治國之道的理念,朱由檢於是便繼續說了下去,“朕觀史書,自古以來,國家想要讓人民安居樂業,除了官府的稅收徭役要有所限製之外,最根本的還是在於解決土地分配問題。

戰國時李悝曾經說過: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孟子、荀子也說過:八口之家,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可見古時之人,以百畝土地而養一戶人家。

北魏孝文帝依照漢人李安世之議,頒布均田令:男子年15歲以上受露田(隻種穀物)40畝,婦人20畝。當時為輪種法,故露田加倍或加兩倍授給。至於桑田則每人為20畝,無桑田則授予麻田,男子10畝,婦人5畝。另奴婢受田與良人相同。耕牛1頭受田30畝,限4牛。

由此可見,從戰國到北魏時期,我中國還是土地多而人口少,因此隻要發給貧民土地,國家就能安定下來。

然後不過百年之後,隋朝開皇年間,奴婢受田已有限製,庶人家庭六十至親王三百人為限,至於丁牛受田則已經取消。到了唐代奴婢及牛固不得授田,婦女亦無授田之例,隻有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畝。

到了本朝開國之時,由於多年戰亂地多而人少,因而鼓勵開荒並不限製各家田畝之數量。但是到了近世,正如先生之前所說,天下土地多在士紳、宗室和勳貴之家,小民所占有的土地反倒是成了少數。

先生以為,今日之天下,人民可以安居樂業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