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352章 晉地三藩(1 / 2)

當內閣盤問質詢孫之獬,蘇長青究竟是什麼人的時候,朱由檢正在西苑精舍招待晉王世子朱審烜、代王世子朱彝?和沈王朱效鏞,福王世子朱由崧在旁作陪。

五人中,崇禎和朱由崧、朱審烜年紀相近,言辭之間較為親近,代王世子和沈王都是五十上下的老人,和皇帝之間的血脈已遠,自是傾聽多而發言少。

崇禎讓山西三藩前來西苑精舍,自然不是為了一敘親情的。聊過了開場之後,他便向著三藩說道:“先晉王、先代王都在這兩、三年內離世,朕一想起便唏噓不已。

當年太祖開國未久,為了四海安寧方才將子孫分封於各地,卻不料這當年一別,倒是令親戚們從此天南海北,從此再不複相見了。

民間百姓尚且知道聚族而居,生於帝皇之家反而難以知道走親訪友之樂,朕每每思及此事,就大感悲哀。

朕思慮著,若論天下之繁華,哪處能比得上京城呢?朕在京城享福,卻讓親戚們在外吃苦,這也有違聖人之道啊。

朝中那些大臣總是在朕麵前百般阻擾,說什麼按照祖製,各藩就不能入京久居。但是朕才不理會這些人的鼓噪,這親親尊尊的倫理綱常,什麼時候說過,咱就不能照顧自家人了。

你們也上京快兩、三個月了,覺得是京中的日子快活呢,還是山西好?大家都是同一個祖宗的,有一說一就是了。”

除了福王世子之外,其他三人都是默然無語。從他們被召來京城時,三人就知道皇帝是想要動搖自己的封國了。

但是有福王和陝西諸藩為先例,三人都知道這位年紀輕輕的皇帝心裏,可是最不講什麼親戚情分的。“順他者昌,逆他者亡。”才是正理。

晉王世子、代王世子是最先屈服的,兩人到現在都沒有晉升王位,若是惹的崇禎不快,搞不好就要弄丟已經到了手邊的王位,那才是何苦由來。封國能不能保住且在說,麵前的王位總是要先坐上再講。

抱著這種心態的兩位世子,先後向皇帝表態道:“臣等也期望長伴陛下左右,享受下親族之樂…”

沈王朱效鏞則有些不舍自家在潞安府的基業,加上他已經坐在了藩王的位置上,因此不由便有些推脫道:“京城雖然繁華,但是臣已老邁,倒是更稀罕一些故鄉風景。

再說,本藩已經就藩多年,這藩中人口眾多,讓他們拋家舍業的來京城居住,恐怕難以為生啊。”

朱由檢抬頭看著沈王許久,終於麵色不改的說道:“沈藩果然是年邁了,我朱家的故鄉自然都在鳳陽,什麼時候跑去上黨了?

至於沈藩一係的生計,王叔在澤、潞兩地的煤鐵產業中占據了近半,難道還發愁養不活子孫麼?”

崇禎這麼不客氣的說翻臉就翻臉,頓時讓朱效鏞有些下不了台。他正想說點什麼反擊的時候,卻聽皇帝繼續說道:“朕讓王叔來京城,也是想讓你離開澤、潞這個是非之地。

潞州蔭城號稱千年鐵府,乃是此前山西境內第一等的冶鐵中心,聽說從前山西之鐵十之七、八便是出自此處。

這張家口通敵案中,那幾家商號販賣給後金的鐵料甚至是成型的兵器,已經查明都出自於山西,其中接近九成的鐵料和兵器是來自於潞州蔭城。

將士們在前線流血犧牲,朝廷四處籌措物資軍費抵抗女真入侵,倒是有人趁著這個時候發國難財,王叔你覺得朕要怎麼處置這些奸商才好呢?”

朱效鏞頓時驚慌了起來,趕緊起身說道:“臣絕對沒有和女真私通,還請陛下明察。”

看著態度急變的朱效鏞,朱由檢笑了笑說道:“王叔不要太緊張了,都是姓朱的,朕還能不信自家親戚嗎?”

朱效鏞剛剛鬆了口氣,朱由檢卻又說道:“不過朝中大臣們好像不這麼看,他們對朕說:知人知麵不知心,畫虎畫皮難畫骨。讓朕不要被親情蒙蔽了眼睛。

朕雖然不欲理會他們,但天下悠悠眾口也難堵啊。這內務府沒有進駐澤、潞之前,兩地的煤、鐵產業十之八、九都在沈藩手中,如何讓人信服王叔沒有牽連其中呢?瓜田李下不正是說明了王叔的處境麼?”

朱效鏞臉色變了數變,終於開口說道:“臣剛剛想過了,潞安雖好,但又如何及的上京城熱鬧,臣願意…”

朱由檢卻對他擺手說道:“王叔不必著急改口,這要是傳了出去,豈不是成了朕逼迫王叔放棄封國了。王叔還是回去好好想清楚再上條陳好了,兩位世子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