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215章 普陀寺(2 / 2)

然而這些村寨的行動,使得後金失去了戰後的一大票戰利品和人口補充,黃台吉自然要加以了解了。他令人抓回了那些來不及逃亡的村民,對他們詳細的進行了詢問。這才發覺,這些人的撤退行動都是明軍軍事演習計劃的一部分,不僅他們的撤退路線已經被規劃好,連破壞村寨的損失都被計入了官府的賠償。

也就是說,明人寧可承受雙倍的損失,也不願意讓後金從戰爭中獲得一絲一毫的好處,這就是一個相當危險的信號。後金和大明的體量相差太過巨大,即便是按照這種拚消耗的方式進行作戰,首先被拖垮的也是後金,而不是明國啊。

以後金目前的人口,把人力用於作戰,就無法發展生產。把人力用於生產,就無法保持對明國的武力優勢。因此,通過戰爭中的劫掠來補充後金消耗掉的物資和人口,一直都是後金的國策。

如果和明國作戰得不到物資和人口的補充,那麼後金的親貴們很快就會厭惡和明國作戰了。

明國除了這一點讓黃台吉擔憂的改變之外,還有一個變化也是讓他焦慮不已。那就是本應該無足輕重的普通明國軍民,這些人即便和女真人結下了血海深仇,但是在是否投降後金的問題上,一向是沒有什麼發言權的。

在後金崛起之後,遼東地方上就出現了極大的社會變革。大量的遼東百姓逃入了大明控製下的河西地區,隨著這些遼東難民的到來,河西地區的自耕農和小地主家庭就急劇縮水了。

取而代之的是將門出身的大地主,或是本地的士紳豪族,因為在戰亂中,隻有這兩類人能夠保全家產和土地,並成為被後金和明國爭取的對象。

依附於這些大地主的佃農、莊戶,自然是要聽從於地主老爺的。而那些替將門耕作的軍戶,更是不敢違背將領的命令。因此,當這些大地主們投降了後金之後,他們自然就能命令這片土地上的農戶和軍人向後金投降,並協助後金支應差役和糧食。

不過年初明國朝廷在遼西肅反,使得一大批士紳和將領逃亡後金,他們的土地除了被分配給一部分軍官之外,大部分被分配給了從前的佃農、莊戶和軍戶。

這些投降後金的將領和士紳回來之後,雖然可以迫使那些依附於自己的軍官和小地主們屈服,但是卻不能使得那些分到田地的佃農、莊戶和軍戶完全俯首聽命。

原本應當渾渾噩噩跟隨地主老爺和將主老爺們行事的底層百姓們,這一刻卻對跟隨後金軍返回的老爺們極為不滿。認為這些老爺們想要奪走他們剛剛拿到手的土地,再次把他們變成一無所有的奴隸。

膽大的百姓選擇了武力抗拒,膽小的百姓則選擇向明軍通風報信,又或者是幹脆逃亡。

因為後金軍的兵力不足,控製區內的漢人百姓,一向是交給那些本地士紳去彈壓的。憑借著這些士紳的舊日威望,驅使這些百姓們替後金服勞役,並繳納糧食,這也是最大限度的發揮了這些漢人士紳的作用。

但是現在這些漢人百姓居然開始反抗起士紳老爺們的命令來了,這就給後金軍造成了極大的麻煩。沒有後金軍的支持,這些漢人士紳就無法執行後金軍頒下的各種命令。但是後金軍如果跟在這些漢人士紳後麵彈壓地方,又極大的分散了自己的力量。

這兩種新變化的出現,讓黃台吉憂心忡忡,一時感覺棘手萬分。按照這種趨勢繼續下去,黃台吉感覺,今後這些投降後金的漢人士紳將領不僅不會是什麼助力,而是一種沉重的負擔。

如果明國皇帝和他爭取地方士紳和將門的支持,黃台吉一點都不會擔憂,因為這些首尾兩端的士紳、將門隻會趨利避害。

明國皇帝不能迫使這些士紳、將門和後金完全決裂死戰,但是他卻可以讓八旗同明國拚命。因此雙方的交戰,隻會讓後金越來越強,讓明國的士紳、將門對後金越來越軟弱。

但是明國皇帝開始玩消滅士紳、將門,扶植自耕農和小地主,這種傷人先傷己的玩法,黃台吉就有些一籌莫展了。遼東難民和後金都有大仇,一旦失去了士紳、將門對他們的約束力,這些人對後金的反抗精神,實在不是那些軟弱的遼東士紳、將門可比的。

比如之前毛文龍的東江鎮,這隻不受遼東士紳、將門控製的武力,在戰場上的表現要比遼西軍鎮強的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