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181章 離京(2 / 2)

朱由檢接過了他手上的報紙,拍著他的肩膀微笑的鼓勵了幾句,便登上了專利。在司機的駕馭下,拖著列車的馬匹開動了起來。雖然不及後世蒸汽火車這麼迅速,但列車上卻要安靜了許多。

朱由檢透過車窗向站台上的官員們揮手示意,直到車窗外的景物完全變樣之後,他才收回了目光。坐在他對麵的海蘭珠,有些好奇的指著他麵前的報紙問道:“這是什麼?看起來似乎不像是書籍,也不像是什麼字畫啊?”

朱由檢取過了報紙,一邊翻看一邊隨意的說道:“這是報紙,就是一種用來傳遞各地新聞、消息的紙張,就好像是一種對所有人的公開信件,隻不過上麵談的都是國家和民眾身邊發生的事情,不是某個人的私事…”

僅僅是翻看了幾頁,朱由檢便找到了孫之獬想要讓他看到的東西,一篇關於《太祖聖訓》頒行的文章。雖說《太祖聖訓》采用的是白話文寫作,文字語意原本四書五經的原文要淺白的多。

既然《太祖聖訓》要作為一本考試教材,那麼就應當有一篇官方認可的注釋才行,否則考官就無法對考試內容作出一個合理的評判。朱由檢也不希望,最後有人拿著《太祖聖訓》中斷章取義的內容來反對新政。

隻是要給《太祖聖訓》先做一本注釋,然後再推廣到全國去,沒有三年五載的功夫估計形不成什麼氣候。現在的大明似乎沒有這麼多時間留給他了,畢竟新政的實施已經是如火如荼,思想上的改革旗幟已經到了不得不豎立起來的時候了。

朱由檢同周延儒、孫之獬等人思量再三,決定還是采取一種集思廣益的新辦法,一邊注釋《太祖聖訓》中的內容,一邊向著天下人宣傳。

這種兩全其美的新辦法,就是在大明時報上逐篇登載《太祖聖訓》的原文,然後號召天下有識之士對原文進行解讀,並把解讀文字發往大明時報社,再由報社和翰林院在這些來信中挑選合適的解讀文字,作為官方對《太祖聖訓》的背書。

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極大的減少對《太祖聖訓》進行注釋的工作量,還能快速的把這本書傳播到天下士人中去,並從中找到對改革的支持者。當然也有一些不利之處,因為是各地士人的自由解讀,因此整本注釋的內容恐怕就很難統一思想,變得有些支離破碎。

不過這點不利,並不能掩蓋它所帶來的好處。朱由檢看過了這篇文章之後,內心還是比較滿意的。他將手上的報紙放到了對麵很是好奇的海蘭珠麵前,“你看得懂中文的話,不如自己看一看就明白看,”

海蘭珠本想拒絕,作為科爾沁部的公主,她雖然學過蒙古文字和漢文字,但是相比起通俗用語的蒙文,漢文字中那些拗口而艱澀的含義,使得她和漢人中的半文盲沒什麼區別。

本著獻醜不如藏拙的心思,她正想推回自己麵前的報紙,不過她稍稍瞄了一眼報紙上的文字,就停下了自己的動作。這報紙上的文字,似乎並不是什麼之乎者也的辭賦,而是類似於三國演義之類的市井白話。

作為一個曾經入主過中原的遊牧民族,蒙古上層貴族雖然退回了草原,但還是保留了不少從漢人那裏傳來的生活習俗。比如對於知識的尊重,蒙古貴族們的認識已經差多快接近漢人的認知了。

茫茫的草原上,蒙古人的生活遠比明國的普通百姓更為單調和無趣,因此上層貴族中生活條件不錯的,收藏一些明國書籍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其中最受歡迎的,還是用白話文寫作的小說話本了。畢竟這些書籍的內容通俗有趣,還能讓蒙古貴族們了解一些明國的情況。

對於剛剛進入大明不久的海蘭珠來說,這張報紙上刊登的關於明國各地消息的文字,很快就吸引住她了。這實在是一個讓她迅速了解大明的好工具,也是讓她融入這片土地生活的好途徑。

看著海蘭珠開始專心致誌的翻閱起報紙,朱由檢不由轉頭望向了窗外,開始思考起抵達天津時,他要巡視那些地方,看一看那些工坊和市場了。

就在崇禎向著天津而去時,茅元儀也正在京城郊外的軍營中,檢閱著一支支開往薊州的新軍和近衛軍部隊。陸軍參謀們也在檢查著一座座倉庫和兵站,把大批的給養物資通過新建成的公路和鐵路運往薊州和山海關外去。

雖然京畿一帶的軍營、鐵路、公路都是一片川流不息的繁忙景象,但是京城之內的百姓這次卻毫無動靜,和去年後金入侵邊關時,城內一日三驚的場麵,實在是大不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