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169章 燕京大學的新氣象(2 / 2)

到了八月底,大明青年學會的成員已經發展到1200餘人,光京城以內的學會成員就達到了600餘人,長江以北的學會成員人數已經占據了全體成員的九成。而且北方各省最為出色的年青士人,大多被吸納進了學會之中。

在南方複社因為南京科考案名聲大損之際,大明青年學會已經成為了大明士林中聲譽第一的文人社團了。這還是最近數十年來第一次,北方士人團體的名望壓過了南方的士人團體。雖然北方的士紳們並不很是讚成青年學會的政治理念,但是出於地域上的關係,他們從感情上還是頗為親近青年學會的。出於現實的政治利益,北方士人在青年學會中更容易出頭,這使得不少原本依附於南方士林的北方士紳家族開始轉向。

青年學會的地位不斷抬升之餘,作為學會核心人物的牛金星,自然也就有些自矜身份,不再肯去同他眼中沒什麼前途的大學官員們拉關係了。而牛金星現在最為希望的,還是夏允彝幹脆待在陝西別回來了,也好讓他借機取得崇禎的認可,從而徹底的取代夏允彝在學會中的地位。

就在牛金星心思火熱的時候,崇禎的車駕終於出現在了成賢街上。馬車上的朱由檢透過車窗觀望著街道上的景致,經過了將近一年多的整修,眼下這條成賢街已經是今非昔比了。不僅街道寬度擴展了一倍,就連地麵也全部用水泥硬化,車輪經過之處,除了轔轔之聲,再無塵土飛揚的景象了。

當然改變最大的,還是街道兩側的民居。國子監改為燕京大學之後,學生人數從數百增長到了數千。隨著這些學生人數的增加,街道兩側也增加了不少門麵,從飲食到書店,都在為燕京大學的學生們服務,也算是給這條街上的居民帶來了不少的好處。

而崇禎今日前來燕京大學,主要還是來參加大學新校舍的落成典禮的。國子監沒有改名之前,雖然有2萬多平方,但還有一部分是孔廟,因此地方顯得局促的很。此前國子監內讀書的監生不多,又加上不需要安排運動場地,倒也足夠這些監生們使用。

但是隨著國子監改燕京大學之後,入學學生的不斷增加,原有的國子監地方就不太夠用了。於是在一些官員的建議下,燕京大學後方及東麵的空地被圈進了大學,拆除了一部分民居之後,燕京大學的地方便從2萬多平米擴張到了近10萬平米。

今日便是新校區一期改建工程落成典禮,朱由檢親自過來參加,也是為了表明他對於燕京大學的重視。當然,他也並不是單純來參加這個落成典禮的。

既然燕京大學已經漸漸成為北方士人精英的聚集地,那麼確保燕京大學的師生傾向於新學和改革,便是確保大明改革派官員能夠源源不斷獲得新血的保證。當然,現在的燕京大學已然成為了改革思潮的根據地。專研新學的大學生們,已經沒有理由去支持以經書為考試內容的科舉製度了,這無疑是堵住了他們的上進之路。

更何況,因為崇禎的縱容,燕京大學的老師們,除了徐光啟、孫元化這些研究新學的士大夫們之外,剩下的老師大多都屬於被程朱理學打壓的泰州學派士人,特別是顏山農、何心隱一派的。

泰州學派雖然出自王陽明門下,但是它的理論具有著相當強烈的工商意識和平民觀念,要求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肯定私心利欲的正當性,鼓勵治產致富。

比如李贄就主張:強者弱之歸,不歸必並之;眾者寡之附,不附即吞之,此天道也,雖聖人豈能違天乎哉?這種離經叛道的主張,自然不會被道學家們所喜歡,所以一直被社會主流所打壓。

但是對於崇禎來說,這些話卻相當入耳。如果把這些話翻譯成白話文,不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後勝於今。嗎。

對於一名來自於21世紀的靈魂來說,達爾文的進化論早就已經銘刻在他的靈魂深處,不可磨滅了。本就和徐光啟等士大夫交好的泰州學派士人,在獲得了皇帝的支持下,頓時就在燕京大學內蓬勃的發展了起來。

而經受過殘酷打壓的泰州學派士人,也終於醒悟了過來,摒棄掉了自己學說中關於無君論和順情從欲的一些觀點,把鬥爭的對象集中在了程朱理學上。

到了崇禎三年,泰州學派已經漸漸同新學融為一體,成為了大明改革政策在學術上的主要支持者。走下馬車的朱由檢,同門口迎接自己的師生交談了幾句之後,便讓他們帶著自己前往了新校區巡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