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94章 朝臣們的結論(2 / 2)

當三人被太監帶到主敬殿後,日頭也已經過了正午了。朱由檢看到三人到來之後,便對著王承恩吩咐道:“讓廚房將準備好的麵食給他們送去吧,兩位王叔還有豐城侯請他們去偏殿用餐,等我和三位先生談完,我還要同他們談一談。”

王承恩答應了一聲便下去傳達旨意去了,黃立極和兩位同僚交換了下眼神之後,便起身對著崇禎說道:“陛下,臣等對於陝西的幾件事務已經討論出了一個初步的結果,是否可以現在像陛下彙報?”

朱由檢對他擺了擺手說道:“先生還是坐下說話,這裏又沒有外人,不必過於拘禮。說說吧,你們得出的結論是什麼?”

黃立極注視著皇帝的神情沉穩的說道:“臣等經過商議之後,以為對於韓、秦兩藩謀逆一案,需要派出官員到地方上進行仔細的複核,總要給天下一個明白無誤的答案,以避免各地宗藩人心惶惶,作出不可預測的行動出來。”

朱由檢點了點頭說道:“可以,內閣和刑部商議出人員後,報給朕圈選就是了。”

黃立極這才繼續說道:“對於韓、秦兩藩沒有涉入謀反案,但是犯有其他罪行的宗室,臣等認為應當予以處罰,但是應當減罪一等。對於這些宗室的審判,還是按照舊製,押送到京城,由宗人府進行審訊,這也是為了維護陛下和朝廷的體麵。”

對於這一條,朱由檢思索了許久,並沒有點頭讚同,而是搖了搖頭說道:“有一些人,你不讓他流自己的血,他就不明白別人流血是會疼的。

刑起於兵,法源於禮。昔日古人製定法律,就是為了保護大多數人的利益不受少數人侵犯。假設我們所處的國家是一株大樹,法律就是一把斧斤。執政者用其來砍伐枯枝、病枝,以讓國家這株大樹健康的成長下去。

朕觀今日之大明宗室、勳戚、士紳之舉止,簡直是倒行逆施。這些人享受著國家所授予的優待,卻藐視著國家的法度,視國家給予他們的優待乃是理所當然,卻忘記了他們為什麼會享有這樣的優待,似乎這個國家之存在就是為了奉養他們。

而其中還有些人更是變本加厲,光是享受著國民的奉養還不能讓他們滿足。他們還要依仗自己擁有的特權對國民敲骨吸髓,來滿足他們那點無恥而又殘忍的欲望。這些人就是我大明這棵大樹上的枯病之枝,不鏟除了他們,遲早有一天,整棵大樹都被他們牽連而轟然倒下的。

朝廷對有罪之人進行懲罰,不僅僅是為了處罰罪人之罪行,更是為了警誡其他人不要試圖挑戰國家之法度。更何況,韓、秦兩藩之宗室禍害的乃是陝西當地之民眾,將他們押往京城受審,當地受害的百姓往來京城的費用,由誰來承擔?

朕以為,就讓他們在當地受審,在受害者麵前受審。除藩王、郡王兩級之外,其他宗室但凡是牽涉到人命案子的,一律先革去宗室身份,然後再接受審訊。郡王以下者,不得減罪。這就是朕的決定,你們三人可有什麼意見?”

黃立極還想著要再勸一勸崇禎,袁可立卻突然開口說道:“陛下有嚴明法度之心,臣以為這是大明的幸事,臣願意服從陛下的旨意。”

袁可立和黃立極、孫承宗一樣,都是四朝重臣,且袁可立還是刑部尚書,他既然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黃立極和孫承宗終於還是沉默了下去。

朱由檢這才放鬆了些,對著黃立極點了點頭說道:“首輔繼續吧。”

崇禎對於宗室表現出來的決絕姿態,讓黃立極放棄了最後一點維護這些宗室體麵的想法,他終於說到了最為核心的問題,“臣等經過商議之後,以為將慶、韓、秦三藩盡遷出陝西,恐怕有所不妥,還請陛下慎重考慮。”

朱由檢看了看三人的表情,才隨意的問道:“有什麼不妥?”

黃立極回道:“祖宗冊封親藩封國,都是經過了深思熟慮的。慶、韓、秦三藩都冊封於國朝初年,他們的封國都可算是我國邊疆之地的要害之處。遷移三藩,臣等恐怕西北邊疆失去了宗藩坐鎮,會讓當地的邊軍少民坐大,這於我國邊防不利啊。

更何況,三藩曆史悠久,曆代積蓄田宅,到了今日在當地就不是一個小數目。遷移三藩,國家固然能收回不少土地,但是三藩遷往外地之後,國家依然要劃撥土地還給三藩。這一來一去,國家並沒有得到多少好處,反而徒令外省百姓生出對朝廷的怨恨,未必是什麼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