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三年四月十二日上午,正是萬裏無雲風和日麗的一個好天氣。在北京西郊西山山前的一座小山上,數千大明軍人站在了褒忠護國寺前的廣場上。
這處原本作為宮內老年宦官墓地的無名小山,現在已經完全大變樣了。山上的雜樹已經被清理一空,圍繞著褒忠護國寺外牆種滿了成排的鬆柏,再往外便是一排排的公墓區。
此次新軍作戰陣亡的將士,除了一小部分人員之外,大多安葬在了,護國寺外這處新建的烈士陵墓內了。
在今次烈士陵墓落成之後,朱由檢便帶著總參謀部和軍中的部分將士前來祭拜了。
祭拜儀式完成之後,站在陵園門前台階上的朱由檢回過身來,對著下麵站立的將士們,語氣沉重的說道:“今日,我們前來祭拜這些為國犧牲的英烈,不僅僅是為了悼念烈士們的犧牲,更要銘記他們究竟是為了什麼而犧牲的。
為了守護祖國,為了保護家人,為了讓大明百姓過上安定祥和的生活,這就是他們為什麼會躺在這裏的原因。
如果有一天,我們忘記了這些,就無疑等於背叛了躺在這裏的戰友。”
朱由檢說到這裏突然停了下來,抬頭看了看遠處蔚藍色的天空,沉思了片刻後,才繼續開口說道:“我,大明皇帝朱由檢,請諸位英烈在天之靈和諸君以為見證。
我,朱由檢今日在此發下誓言,終我一生,必當以守護國家,守護人民為念。若有一日,我若違背了今日之誓言,則我當為天地所背棄。
我死後也不用興建什麼皇陵,當和諸位英烈共葬一處,在諸位英烈之間擇一墓穴而葬即可…”
皇帝在烈士陵園前短暫的演講,頓時打動了豎立在陵園前的大明將士們。這些大明將士並不在意,皇帝剛剛所說的是否附和大明的禮儀,他們現在心中滿滿感受到的,是崇禎在言辭中對於犧牲將士的尊重和愛護。
本就比其他軍隊更為親近崇禎的新軍將士們,此刻在皇帝的演講中,都有著熱淚盈眶的感受。
以閻應元等軍校畢業生為首的新軍將士們,在皇帝發表完自己的演講之後,都情不自禁的向崇禎喊出了,“吾皇萬歲!”“大明萬歲!”等口號。
原本安靜肅穆的大明八寶山烈士陵園,此刻倒是少了幾分哀戚,而多了幾分開朗的顏色。
茅元儀和參謀部的同仁,站在了距離崇禎七、八步遠的地方,看著麵前將士們的情緒變化,讓一向自視甚高的他,也有些心裏發酸。
不管是總參謀部、陸軍軍官學校還是新軍各部隊,可以說他都參與了,這些部門的組建過程。
而新軍采用的各類軍事條例,他也是出了極大的力氣。但是,他從來沒有感受到過,這些新軍將士對他有什麼親近依戀的特別感情。
茅元儀心裏也清楚,除了參謀總長孫承宗之外,總參謀部裏他的權力可以稱是位居第二的人選了。隻要他以總參謀部的名義向新軍發布命令,新軍名下的任何一支部隊都會選擇服從。
但是一旦他脫去了總參謀部的身份,除了一小部分親近他的學生,其他人他是調不動的。
而新軍對於崇禎的感情,則超出了以往大明軍隊對於皇帝的忠誠心。作為曾經在遼西鎮從軍過一段時間的他,自然知道大明舊式的軍隊是什麼樣子。
雖說在理論上,大明的臣子都應當向皇帝效忠,軍隊更是必須如此。但實際上除了一部分將官之外,士兵效忠於自己直屬的中小將領,中小將領又效忠於控製邊鎮的將門或是朝中的勳貴,才是正常現象。
士兵和中低層軍官的忠誠,往往都會隨著高級軍官的改變而轉移。這就是兵為將有,軍隨將轉的軍中習俗。
然而新軍自建成之後,便展現出了不同於舊式軍隊的風格。將領對於軍隊的私有權被弱化了,而總參謀部對於軍隊的影響力卻增加了。
這原本是一個好現象,但是茅元儀也漸漸感覺到,皇帝對於新軍的影響力,正慢慢超過了總參謀部。雖說在崇禎的要求下,新軍首先效忠的應當是大明而不是皇帝,但是現在在新軍眼中,大明和皇帝已經漸漸成為一體。
而原本對於效忠皇帝意識淡薄的普通士兵們,也從效忠大明開始,將自己的忠誠寄托在了代表大明的皇帝身上。一言以蔽之,忠誠於祖國的口號,不僅沒有降低軍隊對於皇帝的忠誠,反而加強了它。
最讓茅元儀有所擔憂的,還是部分將士將崇禎視為了自己的信仰,似乎隻要皇帝下達的命令,就是最為正確的。若是繼續這樣下去,他總是不無擔心的想著,會不會引起朝中權力的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