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帝國之路 第36章 火焰(2 / 2)

王承恩終於忍不住說道:“陛下,臣的學問不深,但是也聽說過:唯名與器,不可假人。”

朱由檢不由笑了笑,便伸手指了指一邊的炭盆說道:“替朕搬過來吧。”

聽到皇帝這句話後,兩人頓時如聞天音,一起上前動手將白銅所製的炭盆挪到了皇帝的麵前。朱由檢拿起了詔書,猶豫了片刻才慢慢放進了炭盆之內,看著木炭中原本極為微弱的藍色火星迅速跳上了詔書的緞麵,然後就如一條歡快的火龍一般,吞噬了整封詔書。

看著炭盆中竄起的火焰,王承恩和呂琦總算是鬆了口氣。朱由檢看著被焚燒的詔書,卻感到了有些惋惜。

老實說,即便在最後一刻,朱由檢也還是有些猶豫,想要利用這份詔書去引誘福王,讓他成為宗室改革的推手。不過他最終還是放棄了這個念頭,因為王承恩說的不錯,唯名與器,不可假人。

雖然東林黨人和福王現在是勢不兩立的情形,但是因為皇位而結下的怨恨,未必不會因為皇位而化解。

隨著改革的繼續深入下去,也許那些士紳官僚總有一天會覺得,和這位福王相比,他這個皇帝也許更讓他們難以忍受。

而這份詔書,也許到時候便成了反對自己最好的名分。考慮到這一點,朱由檢還是放棄了想要取巧的辦法。

更何況,代表著宮內勢力的王承恩、呂琦兩人,都極力反對這份詔書繼續存在下去,在這種事情上損害部下對於自己的忠誠,顯然也不怎麼合適。

來到大明這麼久,朱由檢總算是稍稍了解了大明人的社會觀念。建立在忠孝基礎上的社會,這些忠誠於自己的臣子,不僅僅是忠誠於自己,還忠誠於自己的血脈。他們將自己和自己的家族通過這種忠誠關係,和效忠對象聯係起來,並希望這種關係能夠亙古不變的維係下去。

在這種環境之下,朱由檢將皇位傳給一個外人,即便這個人是自己的堂兄,也一樣損害了一直效忠他的臣子的利益。畢竟,在這個時代,沒有人會使用效忠過他人的臣子。

一旦這些臣子發現了自己的未來沒有了希望,那麼他們也就會失去對於崇禎的忠誠,而為自己去尋找活路了。對於現在的崇禎來說,顯然不可能去冒這個風險,讓自己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

看著詔書一點一點化為灰燼,朱由檢才移開了目光說道:“今日可有什麼特別的消息傳過來麼?”

王承恩心情放鬆下來後,語氣頓時有些歡快的說道:“是有幾份消息需要陛下進行禦覽,第一份是李朝欽的奏章,陛下可要臣讀一讀麼?”

朱由檢點了點頭說道:“你念來聽聽。”

王承恩頓時取過了一邊匣內的奏折念了起來,李朝欽先是問候了皇帝的身體健康,並告知他從四川找到了一些藥材,命人一並帶回,以備宮內之用。

接下來,李朝欽便彙報道,由於湖廣解運的軍餉不夠及時,且數目拖欠較大,為了保證前方軍隊能夠順利剿滅奢安叛軍,因此他不得不將一些俘虜充做奴婢,以換取本地和雲貴商人的支持。

而皇帝要求他接收蜀王資產土地,在他抵達成都之前,蜀王已經聽到了風聲,將王府內的各色細軟通過王府商人轉移的七七八八了。最終他也不過是查封了王府名下的大部分田莊而已,其他浮財大多是難以搬運和變現的貴重物品,根本無法用於填補西南平亂軍的軍餉缺口。

不過因為奢安之亂,川東百姓的人口損失巨大,因此分給軍士家屬田地的事情倒是進度頗快。而四川的鹽井、雲南的礦山,都急需大量的勞動力。在這些商人的請求下,李朝欽便將一些俘虜的叛逆發賣給了他們,利用所得的款項填補了軍餉缺口雲雲。

朱由檢聽完了倒也沒覺得那裏有問題,他便隨口問道:“朱燮元和忠貞侯他們沒有奏報麼?關於水西之事究竟如何了?”

王承恩立刻回道:“有的,臣再給陛下念一念朱總督的奏報。奧,朱總督在奏報裏說,水外六目之地已經盡在我手,奢崇明、安邦彥都已經戰沒,水西安家現在奉安位為主。

這位新家主意圖向朝廷投降,朱總督以為應當接受安位的投降,使水西之地重歸大明,盡快結束戰爭,也好減輕西南諸省百姓的負擔。”

“沒了?”聽到王承恩突然停頓,朱由檢不由轉頭看了他一眼,口中詢問了一句。

王承恩趕緊說道:“不,還有一段,下麵是朱總督彈劾李朝欽,說他勾連川中和雲南官軍,劫掠水西平民販賣給商人為奴,實在是令人發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