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想要解決中樞和地方存在的矛盾,我們必須要集權,又必須要放權。”
黃立極有些被崇禎的話語繞糊塗了,他不由插嘴問道:“陛下所言的權力過大過小,是什麼意思?這集權和放權又是什麼來由?”
看了不明所以的黃立極一眼,朱由檢連忙解釋道:“朕剛剛說的中樞官員權力過大,而地方官員的權力過小,這是指執行權力。
按照今日大明官僚體係的規則,一件事應當怎麼去做,做到何種程度,隻有朝廷中樞才有製定標準的權力。如果地方官員沒有得到中樞的認可,做成了未必有功,但是做差了必定有過。
所以大多數地方官員都是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態度,朝廷政策到了他們手中,不過貼一貼告示,召集一下當地士紳傳一傳朝廷命令。很少有人會去主動督促朝廷政策的落實,免得吃力不討好,得罪了地方士紳給自己一個惡評。
而朕說的,中樞官員的權力過小,地方官員的權力過大,這指的是決策權力。今日之大明官場有一個惡習,言官以斥責皇帝邀名,地方官員以反對朝廷政令為廉吏。越是低階的官員,越以批判朝政為敢言之清流。
如此下去,朝廷之政令如何布施四方?中樞當道如何治理國事?地方百姓士子又如何看待朝廷之權威?
所以,朕以為朝廷中樞應當要集權,這集的是決策之權;朝廷中樞也要放權,放的是執行之權。隻有中樞和地方的權力各得其所,各有分界,則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才不會事事衝突,時時矛盾。”
黃立極幾乎在崇禎話語剛剛落下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他下意識的看向了自己帶給崇禎的奏章。“如果皇帝設想的決策權力集中真的可以實現的話,那麼對於他這個內閣首輔來說,無疑是一個真正的好消息,起碼有很多小事就不必再請皇帝作出決斷了。”黃立極心中如此想到。
不過心中雖然閃過了這樣的念頭,黃立極還是謹慎的向崇禎提道:“陛下的設想,臣是極為讚成的。可是想要下放執行政策的權力雖然簡單,但是想要集中決策權力在朝廷中樞,恐怕地方官員,特別是各地督撫恐怕意見不小。
更何況,現在在地方為官的官員,大多操守不佳,若是將執行權力完全下放,會不會激起地方士紳百姓的不滿?”
朱由檢對著黃立極點了點頭說道:“朕這些日子便是在考慮這些問題,累日思考之下倒也有了一些心得,就請先生聽著參謀一下吧。
朕以為,先生剛剛說的不錯,中樞如果提出集中決策權力,這地方官員自然是要反對的,這無疑就等於剝奪了他們議論朝廷政策的權力。如果所有的地方官員都不認同朝廷的集權之策,那麼這個政策也是實施不下去的。
所以朕打算設立一個門檻,設立國務委員會。內閣成員、六部侍郎以上品階的官員、地方督撫一級的官員,都將自動成為國務委員會的成員。
朝廷每實施一項重大決策,就務必要經過國務委員會的討論,取得半數以上成員的支持方可實施。今後非國務委員會成員的官員,不得私下評論和反對國務委員會通過的政策,違者應當受到警告、處分等處罰。
這樣一來,朝廷想要討論什麼政策,也就可以高效一些。而地方官員想要違背朝廷的命令,自然有地方督撫去約束。若是地方督撫言行不一,那麼中樞就可以將板子打在地方督撫的身上。
至於執行權力下放地方會不會讓地方官員濫用的問題,其實朕之前倒也同徐尚書談了許久。朕的意思是,一是加強對地方官員的監管,比如大明時報下到府一級,為朝廷對地方上的施政采集信息,以作出獎懲。
將吏部的組織繼續往地方延伸,直到每個縣都有一個吏部的分支機構,從而讓朝廷可以控製到縣一級官員的任命等。
第二麼,便是要對地方官員、中樞官員進行清理,一切不能跟隨朝廷前進的官員,都應當被清理出我們的官員體係。
態度溫和的反對者,可以調離重要崗位或是回家養老;至於態度惡劣的反對者,這個世界很大,大明在海外也新占了不少土地需要人手去開發管理…”
對於崇禎的話語,黃立極隻是猶豫了數秒,便稱讚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