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和後金之間的戰爭,就是中華文明同蠻族之間的戰爭,這場戰爭不僅僅是為了保衛大明之間,也是為了保衛所有認同中華文明的國家和人民。
在這場文明和野蠻的戰爭中,中華文明序列之下的所有國家和人民都應當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如果朝鮮還承認自己是屬於中華文明的一員,那麼就應該毫無怨言的加入到這場戰爭之中。
就如同日本侵略朝鮮時,我大明毫不猶豫的派出了軍隊,保衛了朝鮮王國。神宗皇帝派兵幫助朝鮮王國抵抗日本的侵略者,難道隻是為了保住我大明的一個藩國的存在麼?
顯然不是如此,我大明要保護的,是一個接受了中華文化,屬於中華文明一員的屬國。是以,神宗皇帝出兵朝鮮,不是為朝鮮而戰,乃是為中華文明而戰。
何謂中華文明,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義,故謂之中國。
朕聽聞朝鮮人常在海外自稱是小中華,既然你們自認是中華文明的一份子,在我大明同蠻夷激戰,捍衛中華文明之時,你們卻和朕抱怨,保衛了朝鮮不落入蠻夷之手的大明軍人索要的糧食太多了?
這是李倧對朕的孝悌麼?這是朝鮮藩國對父母之邦的禮儀麼?”
對於崇禎的質問,沈器遠汗流浹背一時無言以對。一直以來,朝鮮上下君臣都把這場戰爭視為大明同女真韃虜之間的事,認為這場戰爭同朝鮮並無關係。甚至於有不少人還覺得,因為遼東難民逃入朝鮮,割據朝鮮地方成立東江鎮的事,完全是屬於朝鮮的無妄之災。
這就像,兩個強大的鄰居打架,卻衝進了不相幹的朝鮮家中,砸壞了朝鮮的不少家具,而朝鮮還對此無可奈何。
更何況,朝鮮士大夫雖然一直秉持慕華和事大的原則,但並不表示他們願意朝鮮王國被大明徹底吞並。因此,對於大明軍隊出現在朝鮮王國的國土上,他們始終都是抱著警惕和恐懼之心的。
這也是為什麼,朝鮮上下一直想要減少對東江鎮的供應,以防止毛文龍在朝鮮做大,最後占地為王不肯離去了。
李倧希望通過這趟出使,以道德禮儀逼迫崇禎能夠做出一點退讓,減少朝鮮對於東江鎮的糧食供應,並拿回一部分鐵山郡的行政權力。自從王化貞強行租借了鐵山郡之後,便宣布這一地區內願意向明人繳納稅糧的,都將自動獲得良人的身份。
這一政策使得附近地區的奴婢都開始逃往鐵山郡,從明人手中獲取良人的身份。而朝鮮的軍士和官府卻不敢進入鐵山郡抓捕逃奴,這使得不少地主兩班甚為不滿。希望李倧可以改變這一局麵,阻止鐵山郡對逃奴的解放政策。
然而沈器遠抵達了大明之後,見證了崇禎親征擊敗後金的勝利,他就有些醒悟這趟任務也許會很艱難。他隻能寄希望於,這位年輕的大明皇帝是個好麵子的人,不會縱容毛文龍在藩國肆意妄為,敗壞了大明的名聲。
但是他並沒有想到,崇禎居然會以大義來責備朝鮮王國和國君李倧。這使得他不僅不能讓皇帝有所退讓,反而讓主君李倧陷入了一個危險的局麵。背棄中華文明,試圖投靠蠻夷,這可是一個相當重的罪名。
而朝鮮王國的武力連東江鎮一鎮之力都抵擋不了,否則國君李倧也不會派他直接到崇禎麵前求情了。擁有廢王光海君在手的大明,再加上大義的名分,沈器遠不覺得國君李倧能夠抵擋得住大明的問罪之師。
無法解開眼前困境的沈器遠,也隻能反複強調,主君李倧並無背叛大明的意思,實在是朝鮮王國國弱民貧,無力負擔東江鎮的糧食供應,才不得不派他出使大明希求皇帝恩免的。
朱由檢聽了之後卻冷笑著問道:“朝鮮王國既然負擔不起東江鎮的糧食,卻又為何能夠向後金運輸了一千包糧食?爾等是覺得朕可欺麼?”
沈器遠張目結舌不知如何回答,具適河卻反應敏捷的說道:“回陛下,這必然是一些不法之徒偷運糧食前往後金獲利。
正如大明有通敵的奸商一般,我朝鮮也有不少見利忘義之禽獸,還請陛下明察秋毫,不要誤會小邦。”
朱由檢盯著具適河許久,方才說道:“誤會?那麼就請你們證明一下,朕究竟有沒有誤會你們。你們先退下吧,朕會派人去同你們簽訂一份協議,隻要你們簽了,朕就當是一個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