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又繼續掃視了一眼全場,也沒有在人群裏找到吳襄的影子,隻好回過頭來低聲下氣的對著張獻忠求情道:“這位張百戶,眼下這個狀況,想要讓這些兄弟再回去進攻韃子的營寨,恐怕是不太可能了。
還請張百戶行個方便,回去給何副將帶個話,大家都在一個馬勺裏混飯吃,請他拉兄弟一把。要麼讓兄弟帶人退下去修整,要麼給兄弟增援一些生力軍。隻要過了眼下這個難關,宋某今後一定會對他有所回報的。
陛下現在就在軍中,想必何副將也不會想要讓陛下看到,這些將士們在陣前鬧事,大挫我軍士氣吧?”
張獻忠打量了宋偉和他身邊的敗軍,確認他們的確沒什麼意思要調頭後,便調轉馬頭讓開了道路,然後笑著說道:“這話末將可不敢帶,不如宋副將選兩名副手,一起和末將回去,你們親自同何副將說道說道?”
朱由檢看著被張獻忠帶到自己麵前的宋偉幾人,不由轉頭向祖大壽問道:“祖總兵,他們是你的部下,你覺得這幾人當不當罰?”
從剛剛的炮擊中回過神來的祖大壽,趕緊對著崇禎說道:“臨陣先逃,理當受罰,臣以為應當讓他們戴罪…”
朱由檢已經迅速的打斷了他的話,對著邊上的張獻忠說道:“既然祖總兵也說該罰,張百戶你拿了這宋副將下去,砍了他的腦袋送給前方的吳副將他們看看,讓他們知道下不遵從軍令擅自撤退是什麼下場。
至於你們兩人,朕饒你們這一次,回去各自分領宋副將名下的人馬,給你們半個小時的時間重新整理隊伍。
另外,順便派人去通知吳襄,朕再給他一個時辰,一個時辰之後,要麼他將韃子的營地交給朕,要麼他將自己的腦袋交給朕。”
聽到了皇帝的決定,宋偉頓時想要為自己分辨幾句,但他邊上的錦衣衛已經熟練的堵住了他的口,接著將他五花大綁後帶了下去。跟著他一起回來的一名參將和一名遊擊,匍匐在地上瑟瑟發抖,連出聲都不敢。
片刻之後,張獻忠便提著一個血淋淋的腦袋返回來繳令了。看了一眼張獻忠提在手上的首級,又看了看張獻忠滿不在乎的表情,朱由檢不由隨口吩咐道:“張百戶,便由你帶著首級和他兩人去前方走一遭吧。”
張獻忠剛剛答應了一聲,突然一名將領從邊上的隊伍快步走了出來,遠遠的向著崇禎單膝跪地說道:“陛下,臣吳三桂有事稟告。”
這還是崇禎第一次看到,這位後來引清兵入關的滿清平西王。在其他人眼中,現在和他年紀相仿的吳三桂,可謂是少年英傑。不管當初帶著幾十名家丁從韃子包圍圈內救出父親有多少水分,起碼都說明了現在的吳三桂還是一位敢於衝陣的少年勇將。
作為後世人蘇長青來說,他倒是能夠理解吳三桂寧可投靠滿清也不願意投降李自成的做法,畢竟滿清拉攏漢族大地主大官僚的長期國策一直執行的很好,而李自成一到京城就對著那些大地主大官僚進行拷掠家產,吳三桂這樣的軍閥又怎麼甘心將自己的身家性命交給李自成呢。說到底,吳三桂引清兵入關,無非就是遼西將門同農民起義軍的階級矛盾超過了漢人同女真人的民族矛盾罷了。
不過吳三桂這個人的人品的確是過於低劣了,身為大明臣子背叛了大明不說,為了向滿清表忠心,居然還親自絞殺了永曆帝。不管在這個時代,還是在後世,這個舉動都已經超出了人性的下限。
是以在眾人眼中,“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少年英傑,在此刻的朱由檢眼裏,不過是一個讓他警惕的野心家罷了。
朱由檢揮手讓攔住吳三桂的錦衣衛讓開後,才溫和的說道:“原來是吳家孝子,你有什麼話想對朕說啊?”
吳三桂誠惶誠恐的向崇禎請求道:“請陛下準許臣替父親出戰,為陛下奪取韃子的營寨。”
朱由檢看了他許久,才點了點頭說道:“你有這孝心自然是好的,不過現在乃是戰時,一切都以軍法說話。
你若是上了前線,要是在限定的時間內奪不下韃子營寨,到時可是要同樣接受軍法處置的。如此,你也要繼續堅持麼?”
吳三桂咬了咬牙說道:“若是不勝,臣願聽憑軍法處置。”
朱由檢笑了笑,便轉頭對著身邊一直低頭沉默不語的祖大壽說道:“聽說吳家孝子也是祖總兵的外甥,你且給他安排些人手,也好助你這外甥一戰功成。”
祖大壽趕緊說道:“臣領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