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683章 灤河之戰五(2 / 2)

戰事順利的時候,憑借著努爾哈赤和黃台吉不斷完善的軍令製度,鄂本兌自然能夠輕易的指揮這些蒙古將士,但是等遇到了當下這種有可能全軍覆沒的局麵時,缺乏嫡係部隊支持的鄂本兌,就難以讓這些原本就心思各異的蒙古各部人馬完全聽從於自己的命令了。

鄂本兌不得已之下隻能選擇妥協,他一邊當著兀魯特旗將士的麵,向武納格派出的使者回複,本軍無法協助東麵主力發起對明軍的進攻,在西麵奧巴貝勒撤兵的局麵下,金山已經無法繼續防守下去,因此他請求武納格允許他們撤退。

隨即鄂本兌又以武納格的軍令壓製兀魯特旗將士,聲明在武納格沒有下發撤退軍令前,任何人敢於公開提議撤退的,他都將以擾亂軍心之罪加以懲處。

鄂本兌的軟硬兼施,終於讓金山營地內的兀魯特旗將士屈服了。收服了兀魯特旗將士軍心之後,鄂本兌立刻處置了幾名鬧得最利害的附庸部族將士,並派出了自己的親信接管了這些人馬。

至於鬧著要去追趕自家首領的科爾沁部人馬,鄂本兌可沒膽子處理他們。科爾沁部同女真親貴聯姻的數量,遠超於其他蒙古各部。天知道他手下的這隻人馬中誰同哪位女真親貴或是旗主有姻親關係,就算是武納格也不敢輕易處置科爾沁部的人,更何況是沒什麼根基的他。

鄂本兌最終隻能把幾名鬧得最凶的科爾沁小首領關押了起來,並表示科爾沁部的人馬隻守備營寨,待到武納格的撤退命令下來就可以先走,這才好歹將他們安撫了下來。

不過事情發展到這種程度,鄂本兌也知道金山是肯定守不住了,他隻能期望於武納格能夠體諒他的處境,放棄反擊明軍的命令,轉而先撤往五重安防守。

不管鄂本兌向明軍派出的使者如何想要拖延時間,當明軍做好了對金山的攻擊準備之後,這位使者就被明軍送回了金山。

親自帶著一營人馬將西麵科爾沁部首領奧巴送走的何可綱被皇帝召回了中軍,接下來他將會主持對於後金金山營寨的作戰。

在作戰部署會議開始之前,朱由檢對著參與作戰的諸將說道:“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這隻入侵的韃子軍隊遠離後方基地,他們的人馬可謂死了一個就少了一個,根本無法就地進行補充。

雖然打通前往遵化城的通道,救助遵化城的任務很重要,但是在作戰中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同樣也很重要。

如果我們擊退了這些韃子,他們逃亡到後方還能再次集結起來,繼續同我軍進行頑抗。但是如果我們今天消滅了金山上的這隻小部隊,那麼韃子軍隊中就永遠少去了這隻武力,我們接下來要麵對的敵人就會少上一些。

如果我們每一次戰鬥都能消滅數百到一千韃子,那麼到了遵化城下,我們所要麵對的敵人還會有多大的力量呢?

因此,接下來的作戰中,朕要求你們發揮出兵力數量上的優勢,一定要將金山上的這股韃子堅決的、幹淨的、全部消滅之。

如果有人在這場作戰中畏縮不前,甚至於沒有得到軍令就擅自撤退,導致放跑了金山上這股韃子的,朕一定會嚴加懲處,決不寬貸。”

崇禎再次對與會的諸將重申軍紀,並讓連善祥組建了一支憲兵隊,專門執行戰場紀律,以表明他並不是空口說白話。

崇禎的這番舉動,終於讓遼東將領們有了一些危機感,不過大多數人最終都把目光看向了吳襄和宋偉兩人。這兩人是三屯營敗仗中少數全身而退的將領中官位最高的兩人,他們現在率領的又是從三屯營之戰中敗退下來的軍隊。

即便是再大大咧咧的將領,此刻也覺得皇帝這番話雖然是在告誡眾人,但主要還是針對這兩名敗軍之將。

而且在接下來何可綱安排的作戰部署中,吳襄和宋偉率領的部隊擔任先鋒,近衛第一、二師及祖大壽親領的一個營頭坐鎮後方支援,這個布局怎麼看都像是在督促吳襄、宋偉兩人上前死戰的味道。

會議中吳襄雖然數次看向了祖大壽,希望他能為自己說幾句好話,但是坐於皇帝左側第一位的祖大壽,卻如同一位坐禪的老僧一般,始終沒有看向他半眼。除了皇帝詢問他作戰部署有無問題時,他點頭說好之外,基本上就沒怎麼出聲。

會議結束後,無計可施的吳襄和宋偉都垂頭喪氣的向著自己的部隊走去,到了這個時候他們也知道,不打上一仗是不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