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671章 中國青年學會(2 / 3)

而北方這些年來的天災,加上後金韃子勢力的興起,驅使蒙古部族不斷向大明西北邊境遷移,這些都是加諸於大明北方百姓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

北方百姓所麵臨的這種生存危機,已經不是原先大明鄉間存在的士紳自治體係可以處理的問題了。少數士紳地主的善心,是無法解決蔓延至整個西北地區的百姓生存問題的。更別提,其中的大部分士紳地主還想要趁著這個機會,奪取那些受災百姓手中的最後一點土地,擴展自己的家業。

北方受災百姓和士紳之間的激烈矛盾,同夏允彝在南方看到的還有些溫情脈脈的鄉村生活,完全是兩個世界。雖然他自家也擁有著大量的良田,但是也依然對於一些北方士紳地主在大荒之年表現出的貪婪和愚蠢感到難以理解。

作為一名年輕的儒家學子,他還沒有世故到把聖賢的經典當做一塊掩蓋自己欲望的遮羞布,此刻的夏允彝是真正的想要身體力行的,去實踐夫子所言的仁。因此對於這些百姓,他還是持有著深刻的同情態度。

對於那些士紳地主在災荒之年表現出的惡劣行徑,他也為之深惡痛絕,但是這種痛恨隻局限於,這些人的行徑玷汙了其他士紳的名聲的程度。對於百姓的痛苦遭遇他深感同情,但是又厭惡於那些敢於起來反抗士紳的亂民。

夏允彝心中的矛盾心態,使得他在皇帝麵前久久不能出聲,過了好半天才艱難的對著崇禎說道:“陛下,大明的百姓真苦。臣以為,想要振興大明,就應當先讓百姓能夠看到活下去的希望。

能讓陛下依賴振興大明的人,臣現在實在是想不出來。但是臣以為本朝依賴科舉取士的方式選拔治國人才,恐怕有所偏廢。以今日大明之局勢,臣以為陛下應當不必拘泥於形式,唯才錄用,方能有益於國事。”

朱由檢看著低頭向自己訴說的夏允彝,心裏不由歎了口氣,果然在沒有經過唯物主義曆史觀洗禮的舊文人,最能接受新觀念的年輕人,也隻能達到夏允彝這個程度了。在他們眼中,人民依然是需要被拯救的對象,而不是可以依靠的力量。

或者說,在見識了農民起義軍的破壞力之後,他們畏懼於人民力量的想法要遠遠過於利用這股力量的想法,也許這就是曆史的局限性。

朱由檢甩去了腦子裏的一些雜念,正準備說些什麼的時候,馬車突然停了下來。他不由掀開了車簾向外張望去,不一會連善祥便匆匆跑過來,對他說道:“前麵有一隻往石門寨運輸輜重的隊伍,臣正下令讓他們讓開道路,請陛下稍候一會。”

朱由檢搖了搖頭說道:“我們大多是騎兵,要讓也應該是我們讓路方便一些。更何況,石門寨那裏駐紮著數萬將士,後勤補給乃是重中之重。傳令下去,讓本軍讓開道路,讓這隻輜重部隊先走,不要讓他們耽擱了時間。”

連善祥趕緊答應了一聲,便對著身邊幾名親兵下了命令,讓他們去隊伍前後傳達讓路的命令。在騎兵隊伍前麵正努力把大車拖到路邊去的輔兵們,突然看到攔在他們前麵的那些騎兵紛紛下馬讓出了大半條官道的路麵,都不由遲疑的停下了動作。

一名騎兵匆匆跑了過來,對著領隊的軍官說道:“我軍奉命讓開了道路,你們趕快過去吧,不必再繼續讓路了。”

這名軍官稍稍楞了片刻,終於反應了過來,他一邊吆喝著手下趕緊組織車隊過路,一邊對著這名騎兵不住的感謝著。

坐在馬車內的朱由檢看著這列輜重車隊從自己馬車身邊經過,不由心中一動,他伸手指著窗外的一兩馬車說道:“我大明就如同這輛負重前行的大車,光有人在前麵掌握車子的方向是不能夠讓它前進的,還需要後麵那些推著車子前進的人員,在馬車前麵鋪墊道路坑洞的人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