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591章 決斷(2 / 2)

還沒坐穩的黃立極被驚嚇的霍的站起了身子,急忙阻攔道:“不可,萬萬不可,陛下之身係於社稷之安危,若是有所損傷便是天下動蕩的局麵。就算是為了天下百姓,陛下也不能拿自己的安危冒險啊。

更何況,現在遵化情形未明,局勢還沒有到大壞的程度,朝廷尚有宣大、遼西兩鎮將士可以抽調,陛下若是實在擔心建奴破薊州而薄京城,不如調兩鎮官兵入衛京師。

按照此前的情報,建奴此次出兵不過3萬上下,抽調京畿附近的兵力和兩鎮將士,加上京畿新軍,兵力幾達10萬以上,到時如何不能同建奴一戰?臣絕不同意陛下親征的想法,內閣也不會同意,京城上下官民也不會同意…”

朱由檢沉靜的聽完了黃立極的規勸言辭,方才出聲說道:“先生是內閣首輔,也是朝廷百官之首,說服內閣、百官和京城百姓接受朝廷的政策,才是先生的正職啊。豈能反過來,被他們的意見所挾持呢?

朕既然召見先生前來說明親征事宜,自然就不會再有所動搖,這趟薊州之行,朕是一定要去的。朕希望,先生能夠協助朕,在朕出征期間安頓朝堂上下,京城百姓,不要讓朕的身後出現什麼變故,讓朕分心於其他。”

黃立極小心的觀察著崇禎平靜的臉色,在過去兩年的君臣相處中,他已經多次看到了這種神情。也知道,這樣的神情往往預示著這位少年天子是鐵了心要去做一件事了。

如果是往日,黃立極自然不會再勸說下去,而是先讓皇帝去碰碰壁,然後再出來規勸一二,尋找一個讓雙方妥協的方式。

在黃立極看來,他服侍過的四位皇帝之中,光宗皇帝在任時間太短無法判斷之外,神宗和熹宗皇帝都遠比眼下這位少年聰慧的多。

神宗皇帝親政後隱忍不發,直到江陵病逝後才一舉發難,清算了朝堂上的江陵舊人,完全掌控了朝政。而熹宗皇帝雖然少年時未曾接受係統的教育,但是登基之後卻在一、二年內就看懂了朝章文字,還指出了一些地方官員想要蒙混朝廷上書的漏洞,教授皇帝讀書的幾位老師對其的聰明都稱讚不已。

而崇禎在這方麵就遠遠不如其祖父和兄長了,登基了近2年時間,對於經史典籍也依然似通非通,對於某些片段雖然甚為了解,但是對於整部典籍卻完全沒有概念,隻知道一個大概而已。好讀書而不求甚解,大約就是指崇禎現在這個狀態了。

不過,雖然崇禎對於讀書的熱情不高,但是在處理政事上,卻比其祖其兄要肯擔責任的多,也有毅力的多。

神宗和熹宗雖然聰慧,也有權謀,但畢竟是富貴日子過的太久,做什麼事都怕麻煩。就算有的事情做下去可以惠及百姓,但是隻要牽涉的各方關係太多,引來的麻煩太大,兩位皇帝也就偃旗息鼓,不再繼續過問,讓這件事無聲無息的結束了。

如此行事,固然可以讓兩位皇帝在宮內高枕無憂的過日子,但是對於經辦主事的人員來說,則是一場大不幸。久而久之,也就沒什麼人願意幹點實事,更願意做張嘴四處批評的清流了。畢竟,找問題總比做事容易的多。

崇禎在其他方麵都不及其祖其兄,但唯獨在做事上,那種迎難而上的勁頭,卻是無人可及的。朝中不少官員正是在這點上,甚為擁戴崇禎。在丟失了大半個遼東,西南又接連發生土司叛亂後,就算是大明的既得利益者-士大夫階層,也知道大明大約是那裏出了什麼問題了。

那些大官僚大地主們手中握有的實力巨大,前進一步大約沒有什麼機會,但是坐守自保家族則綽綽有餘,因此可以冷眼旁觀大明究竟要往何處去。

但是中小地主出身的精英們,則憂心忡忡,希望能夠挽回大明的國運,避免亂世的到來,以保住家族不受離亂。這也是為什麼,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而成東林黨人,張溥登高一呼,江南便有了複社群子。

崇禎一力推行新政時,黃立極剛開始還有些猶豫不決,但是真正推行新政之後,他才發覺其實阻力並不如他想象中這麼巨大。反對新政的官員固然遍及朝野,但是支持新政的官員同樣不少。

而且反對者數量雖然極多,但是他們反對的意願並不是那麼強烈,也並不齊心。反對之餘,還時常觀望風聲,生怕被朝廷抓個典型。而那些支持新政的官員雖然人數較少,但卻都是極為堅定之人,聚集到了改革朝政這麵大旗之下後,就如同找到了組織一般,往往能夠發揮出超常的水平。

一年多過去之後,支持改革朝政的官員已經在輿論中慢慢處於上風,而在皇帝的支持下,這些改革派官員更是常常破格提拔,大多擔任了方麵之責。這也使得朝中反對新政的官員聲勢大跌,十年寒窗苦讀,最終還是為了要做官。辛苦讀了半輩子書,結果中了進士之後,卻被發配到冷清衙門去編寫部門曆史或是地方誌,這些聰明人大多是不願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