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爾哈赤的意外去世,雖然讓努爾哈赤的子孫們都眼熱於後金大汗之位的歸屬,但是後金國內從上到下也彌漫著一種焦慮。那就是,沒有了天命汗誰還能帶著八旗子弟對抗明國和察哈爾人的聯手?
而對於莽古爾泰這些後金大貴族們來說,此時更為擔憂的是,明國和蒙古人會不會趁著努爾哈赤去世,後金國內人心不穩的時機,對後金展開一次討伐。
要知道,在努爾哈赤去世的這段時間,從後金出逃的漢人數量明顯增加了,而一向是後金最可靠的盟友蒙古科爾沁部,此時的態度也有些耐人尋味。
在這種局勢之下,莽古爾泰並不願意為了一個大汗的位置鬧得後金四分五裂,因此作出了妥協和讓步。
但是,誰也沒有料到,努爾哈赤生前都未能打破的察哈爾-明國包圍圈,居然在黃台吉登基後不久就自動解散了。
林丹汗不趁著努爾哈赤去世,後金國內政局不穩的狀況收複失地,反而主動率部西遷,為後金讓出了通往漠南蒙古的通道,也是通往明國西北邊境的通道。而明國年輕的天子,也在這一年忽然去世了。
這兩件事的連續發生,不但讓後金獲得了度過汗位交接期所需的時間,更是讓後金莫名就擁有了獨占整個遼東地區的有利局勢。而因為才德冠世的繼位大汗的黃台吉,更是借此贏得了極大的政治優勢。
要說莽古爾泰沒有後悔,那是不可能的。他隻所以願意退讓,是做好了應對後金最為險惡的局麵,而不是這麼輕鬆的讓黃台吉贏得後金的軍心和民心。這完全是老天在幫黃台吉作弊麼?
如果早知道林丹汗會西遷,明國天子也命不久了,他是說什麼也不會這麼輕易的讓出大汗的寶座的。搞得現在,後金國內一些別有用心之人都在私下傳言,說黃台吉果然是天命所歸,否則怎麼會一登汗位,而後金國兩大強敵就出現了狀況了呢?
莽古爾泰隻能啞口吃黃連,把一腔怨恨都朝向了大貝勒代善。要不是這個兄長出幺蛾子,黃台吉怎麼可能越過他繼承汗位?
不過到了天聰三年,莽古爾泰卻又不得不放下對於代善的怨恨,準備同這位大貝勒和解了。無他,全是因為黃台吉的勢力發展的太快了,僅僅不到3年功夫,位列四大貝勒之末的黃台吉,已經可以抗衡其他三大貝勒,開始領導後金的國政了。
努爾哈赤對於黃台吉這個兒子並不怎麼重視,黃台吉僅僅是因為自己的皇子排位而得到了正白旗18個牛錄,這個實力在八旗中僅高於15個牛錄的鑲白旗。
而且黃台吉出生於萬曆二十年,雖然參加過後金立國最重要的薩爾滸大戰,但並不是一路大軍的統帥,而之後也沒有什麼重要戰役中獨自領兵作戰的經驗。隻有天命十年,同兄長阿巴泰率5000精騎馳援科爾沁,解了林丹汗對科爾沁部之圍,算是一個重要的功績。
總的來說,黃台吉在戰功上是無法和前麵幾位兄長,特別是代善、莽古爾泰、阿敏相提並論的。這也是為什麼,這三人會認為讓黃台吉上位,對於三人的權勢會更無害一些。
更何況,在黃台吉繼位之前,三人還逼迫黃台吉立誓:不能隨便沒收其它旗主的部下牛錄,即使旗主有罪被罰交出部下牛錄,交出的牛錄也隻能在本旗內分配給其他領旗貝勒。
在莽古爾泰看來,隻要正藍旗還在自己手裏,他就不用懼怕一個沒有什麼戰績,也沒有多少實力的大汗。但是,僅僅過了不到三年,他就意識到自己簡直錯的離譜。
後金大汗黃台吉和後金國四貝勒黃台吉,肯定不是同一種生物,如果有人現在詢問坐在大帳內談話的代善和莽古爾泰的話,一定會得到這樣的回答。
繼承了大汗之位的黃台吉,從登基開始就展現出了,讓人瞠目結舌的政治才能。黃台吉於天命十一年九月於沈陽即任後金大汗之位。當月就連續下了數道諭令,其中最為重要的幾條是。
一、滿洲、漢人,毋或異視,訟獄差徭,務使均一。貝勒屬下人,毋許邊外行獵。市稅為國費所出,聽其通商貿易,私往外國及漏稅者罪之。
二、令漢人與滿洲分屯別居。先是漢人十三壯丁為一莊,給滿官為奴。至是,每備禦止留八人,餘悉編為民戶,處以別屯,擇漢官廉正者理之。
三、設八固山額真,分領八旗。
這三條政策,一是廢除了努爾哈赤時期對於漢人的民族歧視政策,正式把遼東的漢人也納入了後金的人口;二是滿漢分治,相當於直接削弱了各旗的實力,並拉攏了後金國內的漢官;三則是剝奪了八旗旗主對於八旗的直接控製權,從而分化了八旗內部對於本旗旗主的效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