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544章 黃金價格之戰(2 / 2)

而想要加入海商協會,就需要把用於海外貿易的資金來源說清,並承諾服從海商協會作出的公論。這兩個條件便硬生生的把這些豪商們拒之門外了,他們的資金來源顯然是不能言說的,而他們也隻能聽命於背後主人的命令,而不是海商協會的公論。

無法加入海商協會,也無法按照從前的走私行動獲利,這些豪商們自然也就損失了大量的利益。如果按照正常貿易繳納稅賦,他們獲取的利潤還不夠分給背後那些資金的主人。因此當他們意識到三大銀行推動的黃金價格升高,是朝廷在背後策劃後,自然就選擇了打壓黃金價格的立場。

而至於兩淮鹽商,其實已經可以算是大明鹽商的代表了。這些財大氣粗的鹽商對於黃金上漲或是下跌,其實並不感興趣。

但是兩淮鹽商終究不是一個與世無爭的商人團體,在他們的背後同樣有著各地的官紳集團的支持。其中山西官紳和江南士紳在兩淮鹽業的勢力最大。

三大銀行的背後雖然同樣有一批地方士紳支持,但是他們最大的支持者還是崇禎本人。如果去掉皇帝本人的支持,三大銀行背後士紳的力量,完全不及江南豪商和兩淮鹽商背後的勢力。

因此,極力得到皇帝支持的黃金法案,過了4月之後,數月來依然牢牢的站在了黃金兌白銀1:12這個關口,不肯下去。

但是對於大明百姓來說,這幾個月的黃金拉鋸戰,已經讓他們開始認同了北京和上海兩個黃金交易所,每日頒發的以紙幣計算的黃金價格。理論上來說,紙幣不過是一種白銀代用劵,但是隨著使用紙幣的交易規模不斷擴大,普通百姓已經很少再去計算一元紙幣究竟代表多少白銀了。

在他們看來,3分錢能夠買到一斤食鹽,0.9元可以買到一匹京城標布,1元錢則能買到1石小米,這已經足夠讓他們承認紙幣的價值了。

曾經朝堂上那些大臣,擔心百姓不肯承認紙幣的價值,拒絕使用紙幣進行交易的意見,也開始慢慢消失了。就連大臣們自己,也開始樂於接受紙幣,而不是朝廷發放的白米帖子。紙幣可以直接在四海商行內消費,但是朝廷發放的白米帖子就比較坑了,需要自己去米倉領取。

有些米貼的領取地點在京城到還好,隻是讓家中的仆役辛苦一些。但多數領取白米的地方是在通州大倉,來回運糧的路費就差不多占去了俸祿的十分之二三。更有一些官員因為編製的關係,他們的米貼更是遠在南京,這種的隻能在市麵上半價賣給商人。

隨著紙幣價格的穩定,在京城市麵上使用的銅錢數量開始大幅度減少了。這對於鑄造銅幣的官員來說,的確是一個很好的趨勢。而京城的物價雖然比之前有所提升,但是比起忽起忽落的錢荒危機來說,依然還是一件好事。

畢竟紙幣不足,隻要印刷一批就成。而銅錢如果不足,就不是短時間能鑄造出來的。再加上,銅錢因為質量的關係,新錢想要流通出去,必須要得到商人們的認可。

但是紙幣就不同了,它的價格決定於它的兌換價值,而不是它本身的價值。因此隻要承兌銀行有能力兌換紙幣,就不必擔憂市場上被商人拒收。

不過三大銀行雄厚的財力,卻在黃金價格上遭到了江南豪商和一部分兩淮鹽商的聯手狙擊。

但凡是有些見識的商人們,在幾個月的黃金價格戰中,也開始慢慢明白了過來。這一局,如果讓三大銀行把黃金價格推到1換14以上,便是一場大勝利。

從此大明境內的黃金價格,便要被三家銀行聯手操縱了。光光製定一個黃金價格,也許對其他商人影響並不是這麼巨大。

但問題在於,三家銀行如果以黃金為本發行紙幣的話,等於陡然之間就冒出了一大筆流動資金。這些額外的流動資金,不管投向何處,都會帶來一個極大的繁榮。

而相對應的,若是三家銀行推高黃金價格失敗了,必然會影響到它們自身的信用,甚至可能引起紙幣擠兌的事件。對應三家銀行背後的股東來說,這是一場不勝則亡的戰爭。

對於打壓黃金價格的另一方來說,他們也是騎虎難下了。他們之前入場不過是想要給三家銀行一個教訓,打擊朝廷的經濟政策而已。

但是他們沒有預料到的是,三家銀行在黃金交易投入的資金會這麼大,完全是孤注一擲的博命行為。而黃金交易所開辦的期貨交易模式,又讓他們這邊的不少人完全陷入了泥潭。

期貨買賣不像現貨買賣一樣可以隨時收手,他們隻能一點一點的把自己的資產填進去,期望能夠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