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504章 葉府(1 / 2)

葉紹袁府內,錢謙益正極力的勸說這位友人,接受同皇帝聯姻的事情。葉紹袁同錢謙益雖然隻相差7歲,但是科舉仕途上的資曆卻相差甚遠。

錢謙益是萬曆三十八年的進士,而葉紹袁是天啟五年的進士。兩人的資曆相差甚遠,原本不應該有什麼交集。

不過錢謙益是江南的文壇領袖,而分湖葉家卻是江南最為出名的書香世家,同文苑世家鬆陵沈氏齊名。因此錢謙益同葉紹袁之間,也算是認識的詩詞文友。

崇禎整頓了宮禁,大力裁撤宮內人員之後,內廷和外朝之間的聯係差不多就中斷了。而皇帝有意納一位葡萄牙王女為妃,也引起了內閣的擔憂。

畢竟他們可不願意皇帝寵幸一位西夷女子,造成大明帝室的血脈混淆。而崇禎把精力都放在新政的推行上,也讓這些官員們感到壓力越來越大。

這位少年天子推動的新政比昔日張居正主持的萬曆新政還要激進,但是天啟最後幾年的黨爭,實際上已經把朝中最為頑固的一些官僚給清理幹淨了。現在朝中主事的官員,大多是不願意同皇帝發生正麵衝突的,容易妥協的官員。

而內閣官製和朝會議事製度的改革,也使得朝堂議政的權力,從數百人的朝會轉移到了8人內閣會議,和數十人的國是會議手中。

議政製度的變革,不僅僅加強了皇帝和內閣的執政權力,還大幅度的削弱了言官、清流的勢力。以往他們通過左右朝野輿論,從而左右朝政的行為,現在卻失去了一個表演的舞台。大明時報的出現,也取代了一部分官員的私下輿論和街頭揭帖對輿論的導向。

到了這個時候,在京的文官們終於意識到,宮內人手的大肆削減,對於他們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民間百姓也許會因為皇帝削減宮人減少支出,而感到歡欣鼓舞,認為這是崇禎勵精圖治的表現。

但是對於這些了解內情的官員來說,他們知道這不過是朝三暮四的把戲。皇帝裁撤的這些宮內人員,隻不過是削去了宮籍,但是這些人依然還在內府控製的產業下為皇帝效力。

嚴格的來說,內廷的勢力不是縮小了,而是擴大了。隻不過以往仰仗皇權的宮人,現在卻轉變成了一群皇商而已。

更確切一些的說,以往宮內仰仗權力,總是想要從各項行業中無償的切下一塊蛋糕來,供內廷和皇帝花銷。現在內廷倒是不幹這種無本生意了,但是他們卻把整塊蛋糕給端走了,隻留下些碎末給別人。

內廷的這種行為,自然引起了原有的既得利益者的不滿。但是內廷奪取這些利益的方式,並沒有動用他們擁有的權力,至少明麵上沒有。而且隨著內廷進入這些產業之後,市麵上的物價也開始回落,百姓同樣落到了一些好處。真正受到損失的,不過是一小部分人。

內廷名下的產業越是發展,官員們便越是憂心。畢竟通過這些產業獲取的資財,外朝是沒有借口讓皇帝拿出來的,而且他們也無法掌握這部分財富的多寡。

最讓他們擔憂的是,皇帝動用內庫財富武裝起來的新軍,已經完全脫離了內閣的掌握。以往京城的武力分為兩類,守衛京城的京營和守衛皇城的錦衣衛親軍。

前者被文官和勳貴共同管轄,而後者則隻聽命於皇帝。由於兩者的戰鬥力都不強,所以官員們對此並不擔憂。

對於皇帝來說,京營比外軍強悍,是皇權穩固的象征。但是對於文官來說,內外平衡才是政治穩定的基礎。一個擁有一支強軍支持的皇帝,對於文官集團並不是什麼好事。

但是現在的新軍,卻隱隱有了這樣的趨勢。新軍的出現,不僅壓製住了京營中的勳貴集團,還奪去了文官在京畿地區的武力控製。

雖然孫承宗領導的總參謀部完全控製著新軍,但是總參謀部同內閣的涇渭分明,使得文官根本無從插手新軍事務。甚至於,以往約束地方軍隊的兵備道一職,也被後勤部所取代了。

到了這個時候,內閣自然也就想要有所動作了。一方麵黃立極積極的修複同王在晉的關係,希望這位兵部尚書能夠稍稍牽製住總參謀部。另一方麵,這些文官們便借宮內大批裁撤人員,恐崇禎身邊服侍人手不足為由,向皇帝提出了選秀的提議。

但是崇禎不僅拒絕了這個提議,還把官員們借著千秋節入宮送來的適齡女兒,讓皇後做媒介紹給了一些武官。這顯然讓幾位文官領袖和勳貴們大失所望,不過當他們探聽到,皇帝還是給葉小紈、葉小鸞姐妹送了一些書籍作為禮物之後,頓時又生起了幾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