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486章 京城的商業格局變化(2 / 2)

替兒子娶妻花費的銀子,除了能從陪嫁中貼補一二,還能多得一個勞動力。但是嫁出去的女兒,就等於是淨損失。即便是號稱富裕的江南百姓,也有些承擔不起女兒太多的負擔,那麼大明其他經濟落後的地區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過當崇禎令文思院研究出紡紗機器,和在北方紡紗的技術之後,內府開辦的棉紗棉布工坊,招募了大量的女工,這些女工的工資大多在3元每月,極少數人則達到了4元每月。

這樣的收入,幾乎是過去一名普通男子月收入的一倍或以上。而有技藝的工匠,月收入的水平不會低於4.5元每月。而京城大米的價格雖然持續上漲,但是也差不多穩定在了1.5元每石,而小麥麵粉卻從2.6元每石下降到了2.5元,粟米的價格則維持在了1元每石。

也就是說,現在光是一名成年女子的月薪,便已經足夠養活一個五口之家了。而沒有技藝的成年男子,每月收入還不及一名成年女子。但即便是如此,京城百姓之家的收入也基本上提升了1倍。

因為京城各類工坊的開設,使得京城除了糧食以外的日用品開始持續下降。比如價廉物美的玻璃器開始取代了一部分陶瓷器具的市場;鐵木製品開始取代了來自南方的竹木製品;最為關鍵的還是,原本充斥著各類南方布匹的市場,現在已經基本看不到除了鬆江細布、京城標布之外的低劣棉布了。

而鬆江細布之所以還占據著一部分市場,完全是因為蘇州染色技術的出色,因此比之北京標布色彩豔麗,更為較富裕的百姓所喜愛。

但隻要是內府掌管布匹貿易的人員都知道,鬆江細布的這種優勢很快就會消失了,科學院研製出來的漂白粉,不但大大縮短了染色的成本和時間,而且漂白的效果比之舊漂白方式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在科學院、文思院不斷的推動著科學研究,並積極的把研究的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中,京城現在的行業已經快要突破200個了,這一年內增加的新興行業就差不多達到了過去京城原有行業的一半。

而隨著這些產業的不斷發展,原本以內城為中心的京城格局。確切的說,原本圍繞著皇城為中心的北京城,現在卻漸漸變成了以外城琉璃廠及左安門為中心的工業區,以南居賢坊、思誠坊為中心的商業區,以阜成門大街為中心的煤炭、建材市場。

原本固定日期開市的內城集市,開始悄無聲息的衰落下去了。那些抱著將本求利,囤積居奇思想的舊商人,也不得不重新應對京城商業格局的大變化。

京城各商家重視老顧客,重視官宦家眷,而輕視新顧客,輕視本地百姓的風氣,迅速被改變了。

各家商鋪也從針對達官貴人的進貨銷售,改變成了麵向京城平民百姓的銷售市場。

絲綢、古董、香料、高檔的蘇式家具,開始讓位給貼合於市民消費的中低端日用品。

由於市民的消費習慣便是追求物美價廉,因此各家商鋪不得不降低商品價格和減少利潤。

不過這些商人們很快便發現,雖然中低端的日用品利潤不及銷售給達官貴人們的高檔貨物盈利大,但是中低端日用品的銷售數量,卻不是那些高檔貨物能夠比擬的。

賣出一件珠花也許能夠讓一家商鋪賺取幾十兩的利潤,但是為了賣出這件珠花所耗費的時間,卻足以銷售出上百件、上千件普通的頭飾。

也許商鋪從這些普通頭飾中獲取的利潤並不高於這一件珠花,但普通頭飾可以參照一個款式不斷的生產下去,成本可以壓的很低,而且購買頭飾的普通百姓並不介意同別人使用一個款式的頭飾。

但是想要製作出一件讓那些官宦家眷眼睛一亮的作品,卻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還不能製造的太多。另外還有打點這些官宦家眷身邊的仆役,耗費的心血遠遠超過了出售普通頭飾。

商人趨利避害的天性,使得他們開始正視起京城普通百姓的消費市場。而為了盡可能的降低成本,在市場上占據有利地位,大規模的進貨運輸,以分攤成本也就成了商人們最為基本的追求。

往來於南北的海上運輸,很快就進入了這些商人們的視線。江南製造局和內府共同投資興辦的大明航運公司,立刻成了商人們追捧的對象。

比起常常堵塞的南北運河,和眾多陋規的運河閘口,運費低廉的海上運輸,雖然存在風險,但是依然擋不住商人們的熱情。

原本擔憂航運公司開辦之後,會陷入無貨可運的幾位公司董事,愕然發覺,他們現在需要擔憂的,應當是船隻不足,運力緊張的問題。

而且,因為航運公司的生意火爆,使得一些商人開始打聽,民間是否可以開辦海上運輸公司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