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485章 雙方的盤算(2 / 2)

前日許顯純那邊不是傳來消息,有河南地方大戶聚兵反抗官軍,打死打傷多名官兵。就這麼放過他們,豈不是太便宜了他們了?”

朱由檢搖了搖頭,意味深長的說道:“朕什麼時候說過要放過土豪劣紳了?朕不過是同意讓刑部接手關於河南士紳的案子而已。

刑部本來就是掌管大明司法的部門,由他們來斷案,這是理所應當之事。正好,讓朕看看刑部的官員究竟是依法斷案,還是依靠人情辦案。

再說了,朕要打倒的是土豪劣紳,不是整個士紳階層。想要打倒我們的敵人,總是要先把敵人和朋友分清楚。朕不過是給他們一個機會,讓他們同土豪劣紳劃分界線而已。

許顯純他們已經遷移了不少地方士紳大戶了,現在他們既然肯低頭,總是要緩一緩。免得讓他們覺得走投無路,幹脆抱團同朝廷鬥爭,那就不好了。

何況,接下去河南地區要修建的兩條鐵路,都需要當地士紳的配合。隻要他們願意配合朝廷修建鐵路和建立工業城市,那麼朕就沒必要同他們糾纏下去。”

對於皇帝說的前半段話,王承恩並不理解。在他看來,這個天下都是崇禎一人的,皇帝想要做什麼事,其實並不需要看這些地方士紳的支持。

不過想到內府也有股份的,在河南修建一縱一橫兩條鐵路,王承恩又覺得,皇帝說的話還是不錯的。

不管是連接黃河、長江的南北鐵路,還是把徐州-鄭州-洛陽連接起來的東西鐵路,都是前景良好的鐵路計劃。因為這兩條鐵路通過的地方,都是人口最為稠密的中原地區。

如果能夠早一天建成兩條鐵路,就意味著源源不斷的財富落進內府的口袋。因此,就算是看在兩條鐵路的份上,放那些河南士紳一馬,也是應該的。

在王承恩還在心中揣摩皇帝心思的時候,崇禎心中想的緣由,倒也同他猜測的相去不遠。

對於今日的大明來說,最需要變革的地方,還是在於改變農村的生產方式。畢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是無法帶來生產關係上的變革的。

就像他從河南遷走了不少反對朝廷政策的士紳大戶,但是這些大戶離開之後,除了他們留下的土地可以暫時緩解一下,失地百姓同士紳、朝廷之間的尖銳矛盾外,並不能產生一種新的生產關係。

隻要大明的農人和地主,依舊在為自己的消費生產糧食,而不是為了銷售生產糧食,那麼換掉幾個士紳,其實是無濟於事的。

打擊土豪劣紳的目的,是為了緩和尖銳的社會矛盾。但是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大明的社會問題,最終還是要打破大明存在的小農經濟,解除封建製的生產關係。

從某種方麵來說,大明需要的是消滅整個舊有的封建地主階層,建立一個新的資產者的階層。

而想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最有效的手段,莫過於在交通運輸方式上進行變革。

要想讓那些農夫為了銷售生產糧食或是經濟作物,那麼首先就得保證他們能把收獲的農產品運到市場上去,而不是生產出來之後,卻因為運輸成本過高,而無法銷售。

在朱由檢的記憶裏,不管是印度也好,還是中國也好。農村小農經濟的瓦解,正是隨著鐵路建設的大發展而宣告終結的。

這也是為什麼,他始終把修建鐵路的計劃放在第一位的重要原因。而華北平原及中原地區,都是不可多得的大平原地帶。

在這裏修建最簡單的馬拉鐵路,可以說是最為簡單且方便的。而華北地區的煤鐵資源,也正好可以被利用起來。

更何況,一個地方土豪的莊園居然能夠擊退6、7百官軍,還是張獻忠這樣的猛人率領的軍隊。

這種挫折,使得崇禎開始重新審視起,河南士紳大戶的實力起來了。畢竟河南同安徽交接的大別山、淮河一帶,這種大小地主的莊園可是多如牛毛。

他可不想讓自己的軍隊陷入到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去,那麼拉攏一批,打壓一批,中立一批,必然就成了他現在最好的選擇。

吩咐了王承恩把袁可立送來的文稿收好,朱由檢便起身返回了乾清宮。用過午膳小睡了一會之後,朱由檢便按照日程安排前往了皇家科學院視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