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433章 沒有出現的孫元化(2 / 2)

根據幾位耶穌會教士的確認,認為這種火炮應當被英國人叫做長炮,音譯為寇非林炮。

而根據安德烈的鑒定,他認為這種火炮不是英國的軍用火炮,隻是一般的商船自衛用炮。

根據幾十年前伊麗莎白女王時期的法令,英國軍隊已經對火炮的口徑進行了統一,其中並無這一款製式火炮。

按照他的推測,這些寇非林炮的彈重標準,應當是18磅的鉛彈。那樣的話,這些火炮的射程應當大致在1800英尺-14000英尺之間。

軍器監按照這位英國人提供的信息,采用了英製的標準重量炮彈進行了射擊,果然比采用原先的18斤炮彈打的更遠一些。但是這些火炮的最遠射程也就在4000米,約合明製8裏的距離,離一炮糜爛幾十裏差的遠了。

而且紅夷大炮光是炮身的重量就達到了2噸多重,加上炮車重量便超過了4噸。以這個時代的陸地交通設施,每一門紅夷大炮需要12頭犍牛拖拉,30-40名軍士負責運送。一天行軍20-30裏,差不多已經是極限了。

這種火炮拿來守城或是攻城倒是無所謂,但是拿來野戰,無疑是行不通的。

這也是為什麼,崇禎要壓製孫元化他們想要仿製紅夷火炮的想法,而要求他們從火藥及鋼鐵性能上開始研究的原因。

標準化和機器化製作的顆粒狀火藥,不僅大大的降低了事故的發生,還極大的提升了火藥的質量。比如這個紅夷火炮的射程驗證中,正是用了顆粒狀火藥,才達到了最佳效果。

而經過試驗得到的標準裝藥量,不僅杜絕了火藥的浪費,還多少消滅了炮手的畏懼心理。

在高爐冶鐵技術沒有開發出來,大部分鑄鐵都是白口鑄鐵,這種鑄鐵用來製造農具的效果不錯,但是用來鑄造火炮卻很容易炸膛。

在沒有推行標準化裝藥之前,雖說有一個彈藥相當的粗略標準,但是炮手大多都會減少裝藥量,以避免炸膛事故。

當軍器監製定了標準裝藥後,炮手才開始慢慢變成一個專業崗位,而不再是從前那樣隨便找個人上去點火。

用反射爐對生鐵進行精煉,和高爐冶鐵技術的發展,使得大規模供應灰口鑄鐵成為可能,火炮製作技術才真正到了需要提升的可能。

在崇禎的命令下,軍器監統一了火炮的規格,以炮彈的重量來劃分火炮的種類,分為4、6、8、10、12斤炮五類。

科學院在對火炮發射炮彈的運動軌跡研究中發現,炮彈的運動軌跡同火炮身長存在的關聯。

這些研究人員對火炮重新做了一個分類,炮身較長,超過16倍口徑,發射仰角較小,彈道低平的,叫加農炮。

身管較短,16倍口徑以下,發射仰角較大,彈道比較彎曲的,則叫做榴彈炮。最後還有一種身管在8倍以下,彈道特別彎曲的大炮,則稱為臼炮。

而根據安德烈的介紹,軍器監又引入了按照火炮用途區分的概念,即野戰、攻城、要塞防禦三類。

雖然這半年多來,軍器監隻是剛剛摸索出了怎麼製作出一門大炮的工藝,但是這一年來他們從各方麵的仔細研究,卻讓大炮終於褪去了那層神秘色彩。

起碼現在的大明軍器監官員們已經清楚,火炮不過就是一根能夠發射出彈丸的金屬管子而已,火炮的製作和威力同神靈沒有任何關係,完全在於原料和製作工藝上的精益求精。

孫元化等人以這種認識去研製火炮技術,自然是大大加快了火炮研究的進程。

比如一直以來使用的泥模鑄炮法,為什麼再怎麼控製工序,炮身也避免不了出現砂眼的問題。根據眾人的研究後,大致確定為泥模的透水性太差,雖然外表看起來陰幹了,但是內裏還是存在的一定的水分。

當鐵液灌入泥模之後,水汽便無法跑出,最終造成了炮身上的砂眼和無法鏜光的內膛。所以要提高大炮的鑄造成功率,必須要先淘汰泥模鑄炮的方法。

正是在孫元化這些主動性極高的軍器監官員和工匠的努力下,沒有得到崇禎多少關注的鑄炮廠,居然也迅速的發展了起來。

ps:說是引用的資料太多,那就幹脆免費吧,抱歉讓大家久等了。

想到那些被送去爪哇島試驗的火炮,朱由檢終於有些動容的對邊上的王承恩吩咐道:“明日你送些吃食去石景山的鑄炮廠,替朕慰問下鑄炮廠內的官吏和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