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江南製作局的工匠大部分都能製作出一隻完整的火銃出來,他們把這門技藝當做了傳承子孫的家業,就像是鄉下農家祖傳的田地一般。
也正因為如此,這些工匠並不願意按照京城兵工廠派出的技術人員要求,把火銃製作拆解成幾道工序,而若幹人負責一道工序。他們始終要求按照舊有的方式製作火銃,負責便拒絕上工。
考慮到南方軍隊換裝和外銷武器的緊迫需求,江南製造局最後還是聽從了這些工匠的意見,讓他們單獨成立一個製銃車間。當然,江南製造局也同時在培訓新一代的工匠,並準備借助南方豐富的水力資源,大幅度的提升機器加工,以簡化手工勞動。
不過培訓工人和製作水力加工機器都需要時間的,因此2、3年內,南方軍隊還要暫時忍耐一下口徑公差較大的缺陷。不過我們已經下文,不再給江南製作局製作的火銃配發標準槍彈,而改以發放鉛塊和工具,士兵可以在戰前自己加工槍彈。
至於火藥威力不足的問題,臣以為應當是他們選擇了外銷型的火藥。凡是軍中製式火藥,對於土硝的提純必須要達到一定的標準,大約3-5次的樣子。提純次數一多,成本自然也就上升了。
而外銷型的火藥,土硝提純最多也就是1-2次,成本較低。兩者之間的價格大約相差一倍,臣以為一分價格一分貨,這句話還是不錯的。”
楊天生的臉色有些發紅,老實說他可不清楚江南製作局生產的火藥還分外銷和軍用兩種的,不過顯然他派去購買火藥的親戚沒和他說實話,結果讓他在皇帝麵前丟了臉。
朱由檢對於楊天生的臉色變化似乎毫無所覺,他依然平淡的向他說道:“楊鎮守使,看起來對於火銃的口徑問題,你們暫時隻能自己克服一下了。至於火藥方麵…這樣,一桶100斤重的火藥是11.5元,你們一年應當用不了1萬桶吧?那總數便是11萬5千元。
你們駐守萬生石塘,也是為我大明開疆拓土,除了應當撥付的軍費之外,朕私人再貼補你們2萬5千元,作為火藥補助金,你覺得如何?”
楊天生隻能訕訕的接受了崇禎的好意,不敢在火藥的問題上糾纏下去了,不過他還是有些不甘心的問道:“陛下,難道京城兵工廠就不能勻一些火銃出來嗎?”
朱由檢以探尋的目光看向了畢懋康,畢懋康想了想便對著身後的薄玉說道:“薄廠長,還是你來回答陛下的這個問題吧。”
雖然已經在兵工廠內數次見過了皇帝,但是在皇宮內苑進見崇禎,還是他的第一次。這裏的氣氛,顯然比他熟悉的兵工廠要壓抑的多了,不由讓這位兵工廠的主管頗為戰戰兢兢。
聽到了畢懋康的指示之後,他立刻上前結結巴巴的說道:“京西鐵廠冶煉出來的生鐵,再經過反射爐精煉,大約要損失十分之二、三,雖然比從前鍛打法節約鐵料,但是因為生鐵價格上漲,所以成本下降有限。
根據兵工廠的測定,一噸精煉熟鐵,可以打造元年一型重火繩槍152隻,或是元年二型輕火繩槍300隻。
軍器監每月分配給槍支分工廠的精煉熟鐵配額是10噸,其中3成用於製作一型重火繩槍,7成用於製作二型輕火繩槍。故兵工廠每月可製作一型重火繩槍456隻,二型輕火繩槍2100隻,總計2556隻。
精煉熟鐵配額自7月開始,之前斷斷續續大約造了3778隻,7月到現在兵工廠共製作了火繩槍15026隻,也就是說今年的火繩槍共製作了17500多隻。
這17500多隻火繩槍,其中四分之一配給薊州軍,四分之一調撥到了宣大邊鎮,還有四分之一交給了新軍。剩下的四分之一尚存於軍器監內。
不過按照總參謀部的要求,明年開春之後,這部分軍械將會撥付給河南新軍和四川新軍。按照河南新軍4500隻,四川新軍8000隻的定額,兵工廠還需要再生產8000多隻,也就是4個月的產量。在加上九邊、京畿軍隊的需求,恐怕明、後年之內是無法再滿足其他地方的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