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冬季快到了,如果得不到我大明的市賞,今年他們的冬天會非常難熬。林丹汗雖然是察哈爾部之主,但是失去了這些部落小王的支持,他的地位就有些岌岌可危了。
因此,林丹汗簽署這份和約的時候,還是比較有誠意的。但是過上幾年,讓察哈爾部在河套平原紮下根來,人心安定之後,他還會不會承認這份和約,臣就不敢斷言了。”
朱由檢聽完後,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隨即開口問道:“那麼林丹汗派了誰到京城來?你覺得他們這次上京的目的是什麼?”
柳敬亭毫無遲疑的回道:“林丹汗派其妹夫貴英恰上京,一來是向陛下重申明蒙之間的盟友關係,以表明雙方都還需要彼此協力對付後金;二來大約是想要提高市賞,以供他賞賜各部小王,拉攏人心。”
察哈爾部市賞38萬,哈喇慎諸部18萬,加起來就是56萬,市賞的意思是,各部貢馬而大明加一倍價錢回賞。也就是說,扣掉28萬馬價,大明隻要付出28萬兩賞銀就是了。
不過今年土默特、哈喇慎諸部的牲畜大都被察哈爾部給劫掠了,林丹汗手中多的是牲畜,而冬季又沒有這麼多草料,不買給大明,這些牲畜被凍死、餓死就不值錢了,他想要提高市賞也就是必然的事了。
朱由檢沉思了一會,才再次開口問道:“你從關外回來的時候,可有去見過土默特、哈喇慎諸部?那些部落的牧民生活的怎麼樣?他們對於劃分草原固定牧場,可有什麼想法麼?這次大明插手了左、右翼蒙古部落的戰爭,那些牧民又是怎麼看的?”
雖然奇怪於皇帝不問右翼蒙古各部首領的態度,反而對普通牧民的生活和態度問個不休,但是柳敬亭還是毫無異樣的侃侃說道:“臣雖然沒有特意跑去打探,但是路過這些部落歇腳的時候,也同普通牧民和一些小首領聊過天。
臣注意到,這些普通牧民大部分都缺衣少食,隻有極少數人攜帶了一點日用物資。他們同臣談話時一直愁眉不展,一是怕難以挨過這個冬天;二是擔憂挨過了冬天之後,缺少牲畜的部落,明年要怎麼生存下去。
而那些小首領們則把希望寄托在了大明身上,他們覺得既然大明天子為他們劃定了牧場,那麼就應該不會不管他們。
至於對大明插手左、右翼蒙古部族的戰爭問題,以臣這趟出使經過的這些部落來看。這些普通牧民所忠誠的隻是自己所屬的那個部族,林丹汗、順義王這些蒙古小王對他們的影響力,大約還不如他們族中的長老說的話強。
說到這裏,臣倒是要誇一誇那位刑部派出的官員黃道周。他抵達大同之後,走訪了滯留在關內的蒙古各部老弱,並召集了這些部落內的長老和部落駐地的鄉老,一一為他們調解了,這些蒙古部落同邊民之間的糾紛。
他還製定了蒙古人及漢人共同遵守的約定,讓雙方各派出6人,巡視各處部落臨時駐紮的地區,減少了邊區很多矛盾。
這些蒙古部落現在雖然從關內遷移了出來,但還是常常稱讚他,是明國難得善待他們的一位官員。臣倒是覺得,如果大明的官員能夠做到一碗水持平,那麼讓蒙古人和漢人不再互相猜忌,則陛下想要納入這些蒙古部族的想法,未必不會成功。”
聽到了黃道周的表現,倒是的確讓崇禎吃了一驚。他倒是沒想到,這位看起來固執己見的東林黨人,到還有這麼一麵。
不過他很快就跳過了這個想法,他看著柳敬亭說道:“那麼那些蒙古各部首領,他們對於劃分草場固定牧場是怎麼想的?是迫於無奈答應呢?還是真心想要投順我大明?”
對於這個問題,柳敬亭其實已經想過很久,不過他還是很慎重的再次思考了一會,才對著崇禎說道:“以臣看,有不少人是不願意被固定在一片草場上的。
蒙古人逐水草而居,這不但是他們的生活習慣,而且也是一種畜牧業的需求。
大群的牲畜如果困在一塊草場,不僅會讓草場退化,還有可能會發生病疫。隻有遊牧生活,才能讓這些牲畜健康的成長,讓病弱的牲畜自然淘汰掉。
不過也有一些首領並不願意繼續這種遊牧生活,他們在歸化城內生活的太久,已經習慣了舒適的定居生活。而且他們同宣大的邊軍一樣,已經習慣了和平安穩的日子,並不想在馬背上顛沛流離的生活。
如果不是林丹汗發動的戰爭,奪走了他們的財富和部眾、妻女。臣以為,他們根本就不打算同林丹汗作戰。
即便是到了現在,他們也沒想過要單獨同林丹汗作戰。如果不是大明插手了這場戰事,臣覺得這些人肯定不是林丹汗的對手。他們在失敗之後,不是投奔我大明,大約就是跑去歸順後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