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382章 爭論(2 / 2)

更何況現在皇帝也沒有出聲,支持新學的官員也未必會輸,與其事後被這些站出來反駁對方的官員看不起,倒不如現在站出來鬥爭一下,說不定還能被徐尚書記在心裏。

於是南方官員同東林黨人聯手發起的政治攻擊,很快就變成了新學同理學的學術爭論。

雖然耶穌會教士進入中國傳教時,首先接受傳教士帶來的自然科學知識和天主教教義的,都是南方的士大夫,而北方的士大夫接受人數不多。

但是當崇禎登基後,把國子監改為燕京大學,把自然科學知識同耶穌會的宗教宣傳分開之後,接受新學的北方士人反而迅速超過了南方的士大夫。

當新學同理學展開爭論之後,很快就因為雙方官員出身籍貫的多數,又變成了南北士人之爭。

到了這個時候,一直觀望不敢插嘴的勳貴們,看到政治學術問題變為地域矛盾之後,頓時仗著自己屬於京城籍貫,嚷嚷了幾句,算是對北方士大夫們作出了聲援。

這些勳貴們的出聲,頓時讓不少尚未加入到爭論中的官員們為之側目。多少年了,除了少數幾個勳貴外,他們還是第一次看到勳貴作為一個團體,對朝堂上的爭論發表了自己的傾向。

豐城侯李承祚看著對麵那些文官詭異的目光,頓時別開了眼去,研究一側的雕龍金柱去了。

其實這些勳貴一點也不想摻和文官之間的鬥爭,特別是這種涉及到政治學術上的爭論。但是誰讓這些南方籍貫的官員們,把矛頭對向了內府名下的產業了呢。

不管是煤、鐵還是紡織業,內府是第一大股東,那麼他們這些勳貴占有的股份,便是排在第二、第三。而和他們不相伯仲的,便是京畿一帶的縉紳豪門了。

這些南方人吹口氣就想把內府從這些產業中趕出去,那他們的投資要怎麼辦?先不說內府撤離之後,這些企業要讓誰去經營,便是內府真要撤出了,皇帝肯吃虧麼?要是內府幹脆把這些產業掏空了怎麼辦?

這些勳貴們也許不會在乎,大明要不要興新學,但是他們首先要保證自己的財產不要受到損失。

而同樣一直沒有出聲的首輔黃立極,看著殿內越來越混亂的場景,終於忍不住出來說話了。

事實上,黃立極剛剛還想著要如何應對這些言官的攻擊,畢竟這些政策大多是他以內閣首輔的名義頒布的,這些政策如果被證明是錯誤的,那麼他的首輔顯然也要幹不下去了。

但是他也不願意,在對方沒有指名道姓攻擊他的時候,主動站出來同這些言官進行爭辯。畢竟這些官員都是低階官員,他們身後肯定有東林黨的高層在指示。

黃立極希望能先認清,到底是誰指使了這些言官們掀起了這場政治鬥爭,最好對方能夠主動站出來,那樣他才有目標可以進行攻擊,而不是把這次事件擴大為,他同整個東林黨之間的戰爭。

然而他沒有想倒的是,在他猶豫觀察的時候,親近徐光啟的官員會站出來首先反擊,而他的那些門生親信卻還在等待他的指示。

這種狀況頓時讓他有些吃驚,一直以來他在內閣中提防的,還是戶部尚書郭允厚和人緣頗好的張瑞圖。

他一直認為,隻有這兩人有可能架空自己這個首輔的權力,畢竟前者掌握的戶部權力越來越大,而後者一直在扶植自己的黨羽。

但是他從來沒有把,內閣中地位僅次於他的徐光啟當做政治對手。畢竟這位雖然是吏部尚書,但是一直以來都把精力放在了研究新學和新曆法上麵。

黃立極認為,這位徐尚書做學者大約是充分的,但是作為一名官員還是少了一點權力欲。

不過今天看來,這位在內閣中沒有什麼存在感的吏部尚書,倒是不聲不響的培植出了好大一股勢力。

而且同自己那些隻會唯唯諾諾的門生親信不同,支持徐光啟的這些官員,顯然都是有著不錯的見識的。同一向自詡人才彙集的東林黨相比,完全是不弱於下風。

黃立極心裏雖然在想著不相幹的事,但是臉上卻十分凝重的對著丹陛上方的崇禎行禮說道:“陛下,朝會乃是正經議事的地方,這些官員在聖上麵前毫無作為臣子的自覺,爭論之間連朝班都不顧了,實在是有失大臣的體統。

臣請陛下命令糾風禦史整頓朝紀,敢有再亂言者,應當趕出殿去。對於這些官員上書的內容,臣身為內閣首輔不敢辯駁,還請陛下明察後聖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