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373章 畢自嚴的擔憂(1 / 2)

11月的最後一日,在文化殿的皇帝辦公室內,崇禎正在接見順天府府尹畢自嚴。因為天氣寒冷,文華殿內又沒有火道,因此房間內擺放了一個青銅鎏金的熏籠,燒著上好的硬木料製成的紅羅炭。

在這間被隔開的房間內,由於空間被縮小,因此僅僅一個熏籠就已經讓房間內溫暖如春了。在熏籠的上方還加裝了一個鐵皮製成的煙道,原本氣味就很淡的炭火味道,現在更是難以聞到了。

“…陛下,劉重慶調任北京市市長,臣也非常讚成。但是以京城市政廳為主建立北京市政廳,還把宛平、大興兩縣的京城部分劃入北京市,是不是有所不妥?

京城市政廳雖然自成立以來分擔了兩縣和順天府的不少工作,但是自古以來朝廷治民,都是采用郡縣製,百姓也早就習慣了縣衙的存在。現在貿然讓市政廳取代縣一級的衙門,會不會讓百姓對朝廷失去敬畏感?

自從京城市政廳在宛平、大興兩縣設立商業法庭之後,商業糾紛的案子就從過往三天不到一件,變成了現在一天三十件左右。

如果讓市政廳接管了兩縣在京城的轄區,那麼失去了對衙門敬畏的百姓,會不會把平時的小糾紛也告上了法庭呢?這樣的話,光是處理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會耗去市政廳大量的資源。

京城乃是天子腳下,大明的首善之區,如果京城變得如此混亂不堪,那麼大明其他地方又將會變得怎麼樣呢?陛下治國當以無事為上,不可使天下紛紛擾擾,讓百姓人心浮動難以管束啊。”

朱由檢認真的聽完了畢自嚴的理由,這才開口說道:“畢卿的話說的很好,但並不適合今天的大明。與民休息,國初時自然是正確的,畢竟當時江山鼎革,數十年戰亂之後中原人煙稀落,百裏無雞鳴乃是常態。

因此太祖不欲生事,才製定下了休養生息,與民休息的政策。但是二百五十多年過去了,當年荒無人煙之地也都變成了人煙稠密的地方,甚至連以往人跡絕蹤的深山大穀也有了人家居住。

今天的大明,不是朝廷不去幹預百姓的生活,民間就會平安無事,可以安居樂業的。大明人口的增長速度,加上各地縉紳對於土地的兼並程度,這就決定了,我大明百姓無田無產,找不到出路的遊民會越來越多。

這些人,在大城市裏就會變成苦力和流氓;而在經濟落後的地方,就會侵占山林毀林種地,成為地方上沒有戶籍的棚戶;或是結成團夥,盜采礦山,成為抗拒官府的山寨。

朕以為,在這種狀況下,朝廷越是想要天下無事,不願意主動去管理,天下就越是沸沸揚揚。地方上的良善之民得不到朝廷的保護,會對朝廷失去信心。而那些惡勢力則會失去對朝廷的敬畏,同地方上的土豪劣紳勾結,想要取代朝廷在地方的官府,成為當地的權力中心。

朝廷之政令如果出不了京門,地方上一邊借著朝廷的名義橫征暴斂,一方麵又拒絕向朝廷繳納正常的稅賦,還有人道貌岸然的公然煽動民眾對抗朝廷,說朝廷不體恤百姓,是苛政猛於虎,這樣的人究竟是想要做什麼?畢卿不妨為朕解說一番?”

畢自嚴頓時沉默了下去,他不是對民生一無所知的士大夫,反而因為熟悉實務,被東林黨人認為是少有的通曉經濟的官員。

崇禎所說的這些民間弊況,他不是有所耳聞便是親身接觸過。但是他畢竟還是一個士大夫,從小學習的便是儒家的這一套治國理論。

自董仲舒、朱熹等學者對儒學不斷的注解之後,儒家的禮教治國加上黃老之學的無為而治思想,已經在大明正統的士大夫教育中根深蒂固了。

地方官府盡量不去幹涉百姓的生活,讓他們安居樂業。除了極少數的刑事案件,大部分民間發生的糾紛,最好能夠讓地方縉紳、宗族內部消化,不要把矛盾上交給地方官介入。這就是大明的政治正確。

也因此,在大明每六年一次的京察中,官員在任內的訴訟案件數量,也成為了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這也就是所謂的政通人和,當然有些無能的官員便以此為借口,拒絕接受百姓的訴訟,來作為自己的政績,那也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了。

畢自嚴雖然比這些無能的官員要強,認為平息訴訟還是要立足於解決民間的矛盾上,但是他也脫離不了,把這些矛盾交給地方宗族自行處理,主張以道德教化為主,使得百姓恢複過去的淳樸習俗。

但是這在崇禎看來,所謂的道德教化和恢複淳樸習俗,無非就是一個愚民政策,和讓人安於本分,遵從於三綱五常的封建秩序罷了。

簡單的來說,大家都知道紅燒肉好吃,儒家認為如果每個都知道了這個事實,就會人人都想弄紅燒肉吃,沒人願意吃糠咽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