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310章 楊鶴的招撫意見(2 / 2)

他接過王承恩遞過來的折子,安靜的翻看了起來。過了半天才抬起頭來,有些半喜半憂的說道:“這楊鶴說,他已經同陝西境內大部分的饑民首領有所接觸,陝西各部饑民軍幾乎都願意接受招安,這確實是一件好事。

但是,就不知道這些陝西饑民,究竟是真的願意招安,還是想要欺瞞朝廷,使的緩兵之計呢?臣以為,還是應當責令楊鶴好好甄別,不要養虎為患,縱虎出山。”

朱由檢點了點頭說道:“黃先生說的是老成謀國之言,朕也是如此認為的。不過這招撫陝西各地起亂的饑民,不過是安定地方的第一步。

如果朝廷不能安置好這些被招撫的饑民,那麼這些饑民再次生亂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更何況那些亂民首領,也未必是心慕朝廷仁德,才願意接受楊鶴的招撫。

更有可能的是,今年陝西大旱,災情實在是過於嚴重,所以這些亂民首領也無法喂飽這些收攏的部下,不得不接受官府的招安,以待將來而已。

但是朝廷之前運入陝西的錢糧,也就勉強能夠穩定住,現在陝西沒有出亂民的地方。這困住甘陝邊境、陝北高原地區的2、30萬饑民軍,想要在地方上安置下去,沒有100萬元,30萬糧食,是肯定不夠的。

且安置下去之後,你總要讓人弄塊土地養家糊口吧。就算是分給他們土地,想要收獲也需要到明年夏天之後。在這之前,朝廷還是要負擔他們的生活費用。這麼算起來,沒有250萬元的救濟款,60萬石的救濟糧食,這楊鶴的招撫不過是飲鴆止渴而已。”

黃立極隻是想了片刻,就明白了崇禎的意圖,他不由想要確認的說道:“陛下的意思是,想要拿從河南士紳那裏征收來的土地和糧食,去救濟陝西的災民?”

朱由檢沒有掩飾的點了點頭說道:“這些亂民雖然接受了朝廷的招撫,但是也不能任由它們繼續聚集在一塊地方,形成一個小團體。

特別是那些亂民的首領,他們既然已經出頭造過了朝廷的反,身邊又有這麼一些一呼百應的手下,若是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天知道他會不會再來上一次。

所以這些亂民的首領,萬不可再讓他們繼續同自己的親信部下聚集在一塊地方。否則,不管是他們煽動部下作亂,還是被部下裹挾造反,對於朝廷和陝西地方來說,都不是什麼好事,也失去了朝廷招安他們的意義。

所以朕以為,一旦楊鶴能夠招安陝西各部亂民,那麼就應該把那些聲望較高的亂民首領調往異地為官,讓他們離開陝西。

這水滸裏不是說過嗎:蛇無頭而不行,鳥無翅而不飛。這些亂民沒有了自己的首領,自然就不會把自己同安置地區的百姓隔離開來,能讓他們盡快打散過去形成的小團體形式。而那些亂民首領沒有了自己的部眾,一旦出了什麼事,朝廷隻要派出幾名巡警就能將他們拿下。

另外,招安歸招安,但是招安不代表過去的事就一筆勾銷了,對於一些嚴重侵犯了百姓利益的醜惡事件,我們還是要進行清算的。這是朝廷招安的原則,一定要事先說明,也要公開說明。

比如殺人丈夫,掠走妻子;殺人父母,掠走女兒;殺人取樂或是殺人食用的等等。隻要有百姓反映,有證據可以證明,官府就要進行追究。”

對於崇禎前麵說的話黃立極還是深以為然的,但是對於最後的要求,他還是有些擔憂的勸說道:“陛下,這亂民舉事之後,殘害地方良善,他們幹過的事,有些甚至要比這些更為嚴重。如果,朝廷要一一追究,他們又怎麼肯接受招安呢?”

朱由檢臉色不變的回道:“朝廷招安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維護地方的安寧,是讓地方上的百姓過上太平日子,是讓被逼迫參與亂民軍的良善百姓有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朝廷招安,絕不是向那些窮凶極惡的大盜妥協,讓他們逃脫法律的審判。也不是讓地方官員為了過上安穩日子,就閉上眼睛讓一些匪徒欺壓地方良善而不受懲罰。

如果我們掌握不好這個原則,那麼招安就不如剿滅為好。也許剿滅這些亂民的過程中,會傷害到一些無辜的百姓,但是起碼沒有參與亂民的陝西百姓能夠好好活下去。

另外,一群不願意接受這種最低程度處罰的亂民。說實話,這已經證明了,他們並不是真心誠意想要接受朝廷招安,不過是想要等待有利時機罷了。

還有,朝廷對於處置亂民軍造成的案件。一是要從寬,沒有原告不追究,沒有證據不判案;第二便是,要依靠當地百姓辦案,每一起案件都要公開、公正、公平的進行公審,不能關起門來斷案。

朝廷的原則就是,首惡必究,脅從不問,受蒙蔽無罪,反戈一擊有功。一定不能讓百姓產生一種錯覺,讓他們以為朝廷無力、無能、無心為他們討還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