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293章 內閣議事(2 / 2)

朕以為,不僅僅要提高迎接得勝之軍的規格,也要讓京城百姓們好好瞻仰一番勝利之軍的軍容。這樣今後再有什麼挫折,京城百姓心裏總還有個念頭,不會人雲亦雲,搞亂京城的日常生活。

黃先生和朕自然是不能去迎接的,不過閣臣內選一位先生,帶著文武百官去城十裏迎接下,倒是無妨。這人選麼,就由黃先生來定奪好了。

另外讓順天府組織京城百姓和各小學、大學、軍校學生們,在德勝門到小教場的路上列隊歡迎。

此次的迎接儀式,既要讓返回京城的軍人感到榮譽,也要讓京城百姓接受下教育,讓他們明白京城安逸的生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大明軍隊的將士們用自己的生命換來的。”

對於崇禎的選擇,黃立極也隻能在心裏歎了口氣。雖然他心裏並不讚成崇禎的決定,但是他卻更不願意,在現在這個時間同皇帝出現衝突。

孫承宗擊敗蒙古人的勝績,不僅僅給他個人帶去了巨大的聲望,同時也順便給崇禎收攬了不少人心。畢竟在過去的幾個月內,朝中官員包括內閣諸臣在內,要麼不看好這次戰爭,要麼希望速戰速決,不要讓這隻大軍集結在大同附近拖延不戰浪費糧食。

是崇禎獨自頂住了這些言官的上書,對於言官們提出的撤兵論充耳不聞,又堅決反對速戰速決的論調,堅持把這場戰爭拖到有利於明軍的節點才進行決戰。

由於崇禎在反駁這些錯誤的言論時,往往會全文刊登在大明時報上,因此當傳來了勝利消息的時候,朝中官員一時也無法把自己同這場勝利掛上鉤,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崇禎收割了這場勝利帶來的聲望。

原本在崇禎提出同後金議和,對河南、山西、陝西幾省的糧食統購統銷政策後,名聲便在民間毀譽參半。但是現在借著這場勝利,獨立主戰的小皇帝,在百姓心裏倒是有了一絲明君的氣象了。

黃立極自己知道自己的事,作為過往同魏忠賢往來甚密的他,在南方士人口碑中一向是閹黨餘孽,現在則是蒙蔽聖上的奸相。

東林黨人和那些南方的官僚士紳,在蟄居了一年後,認為他們已經看清楚了崇禎的脾性。這位皇帝雖然對於東林黨人依然印象不佳,但卻還是能夠容忍東林黨人在朝中有所作為的。

不過朝中北人出身的官僚占據著各處要職的局麵,已經讓這些南方士子們越來越不耐煩了。他們並不認為,這是崇禎有意為之的局麵。

剛剛登基的少年皇帝連字都認不齊,更何況是人。這顯然是黃立極這些閹黨餘孽蒙蔽崇禎,在六部安插私人,打擊南方士人的陰謀。

當然,不管是東林黨人還是南方士子,在數次直接攻擊黃立極未果之後,終於開始意識到,隻要崇禎還願意信任黃立極,他們就無法把朝中北人的首領黃立極,趕下首輔的位置。

而隻要黃立極還在首輔的位置上,東林黨人便很難翻過,被魏忠賢、黃立極聯手製造的針對東林黨和南方士人的冤案。

於是現在的京城,東林黨人控製的輿論便開始悄悄起了變化,原本批評崇禎擅自更改祖製的言論少了,攻擊黃立極以權謀私,大肆提拔自己親信的文章開始多了起來。

老於世故的黃立極,自然清楚,這是有人想要在崇禎心裏埋下對他的懷疑,借此拆散他現在和崇禎之間的默契關係。

知道了這一點的黃立極,自然不會在這個時候,在眾人麵前暴露出,他同皇帝之間有意見分歧的狀況。雖然他擔心孫承宗在朝中的影響力增加,但現在卻不是阻擋崇禎想要行使權力的好時機。

黃立極對著崇禎點了點頭,便說道:“那麼此事便按照陛下的意思去辦好了,臣以為這迎接的事務不妨交給錢學士和順天府去辦理好了。諸位以為如何?”

看著首輔掃過來的目光,各位閣臣並無反對的意思,就連之前極力反對的張瑞圖也保持了沉默。

接著黃立極便說到了第二件事,“…自從推行了新官製改革之後,各地縣衙便空出了3、4千官位來。

而工部和戶部兩部,因為部門進行職能細分,編製幾乎擴張了3倍,現在都是數百人的大部門了。

但是現在吏部可供挑選的選官,也不過就數百人而已。而根據之前頒發的官員選任辦法,這些選官必須要培訓數個月才能前往新部門任職。

因此現在朝廷中樞加上各地官府,都出現了人手不足的問題。臣以為,要麼縮短官員培訓時間,要麼暫時降低選任官職的要求,否則新政將會造成上下不暢,朝廷頒發的政令難以落實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