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萬的流民如果湧入到河東,這個效果同蝗蟲過境也沒什麼差別了。
在這個時候,河東縉紳們才發覺,如果拿出一點糧食能夠保證自己財產的話,這個交易還是劃算的。
並且有這個山西商人們支持的鐵路計劃,還能讓他們多了不少生錢的名義。
一直觀望著的洪承疇終於確定自己要站在那一邊,而山西銀行為了盡快啟動鐵路建設,也上門來向他求援了。
這些商人主要還是希望,洪承疇能夠盡快推動救災行動,把陝西的災民快速的放過黃河。
不管是采礦業、冶鐵業,還是修建鐵路,都需要大量的人手。雖然山西本地人口也頗為繁盛,但是山西人和徽州人一樣,更喜歡通過經商來改變家中的經濟狀況。
凡是家中兒子多的,都會選擇送到某個商號去當學徒去,而各個商號也喜歡用這樣知根知底的鄉親。
在這種狀況下,山西的人口雖多,但是富餘的勞動力卻很少。而且這些商人們,對本地鄉親也不敢過於苛刻,免得壞了自家的名聲。
但是從陝西過來的災民就不一樣了,這些災民隻要能夠活下去,給幾口吃的就能招募到大批的人手。且秦地之人吃苦耐勞,比起山西人更耐的住下苦力的活計,不會幹上幾天就跑了。
特別是宮內入股了山西煤鐵業之後,從陝西招募的大批廉價勞力,使得陽城的幾個煤礦產出增加了一倍以上,但是成本反倒是減少了60%。
這種變化頓時引起了山西商人的注意,當宮內在龍門渡所在河津縣西北發現了煤、硫鐵礦,又在北部呂梁山一帶發現了石灰石、鐵礦,隨即便從陝西大肆招募人手,開放這一地區的礦藏。
黃河龍門以上河段,河道狹窄,水流喘急,又多暗礁,所以不能行船,但是龍門之下豁然開朗,水流也緩和了下來,因此這一段倒是可以行船。
宮中在河津開挖出來的煤炭、冶煉的鐵器、燒製的石灰、水泥,通過黃河就能便利的轉運到下遊的陝西、河南、山西蒲州等地區。
比起從陽城、太原運到蒲州的煤、鐵要快捷廉價了許多,現在因為陝西受災,大量的災民不得不離開家鄉,在沿著黃河、渭水的平原地帶聚集了大量人口。
這些災民先不提吃食,便是每日使用的燃料都是一個天文數字,關中地區本就人煙稠密,因此大部分地方都已經被開墾了出來,作為柴火的林子並不多。
當災民聚集到這一區域之後,這些林子很快就被災民們所占據了,城市裏的市民所用燃料反而成了一個大問題。剛開始的時候,從山西蒲州運來的煤炭成了西安等幾個大城最青睞的貨物。
但是很快,質量更好,且經過了加工的河津煤,立刻壓倒了蒲州地區運來的煤礦,甚至有還有從蒲州向整個運城盆地擴散的趨勢。
而接下來出現的石灰,成為了各災民營地的消毒必備之物,鐵器則補充了陝西開挖渠道治水工具不足的難題,水泥更是修築水渠不可缺少的物品。
雖然陝西百姓不明白什麼是水分蒸發量,但是用水泥混合砂石修築的渠漕,比原先的土渠強,卻是一個能夠看得見的事實。
土渠因為滲水性強,水還沒流到地裏,就要讓“土地爺”先“喝”一半。因此土渠不能及遠,且要修的寬大,才能保證有水通過渠道流到田中。
但是使用了這種基本不怎麼滲水的水泥渠道之後,原本關中平原上的水澆地,立刻就能擴大兩倍。
這種使用了新材料的水渠,不僅可以輸送更多的水到地裏,還可以修築支渠,更好的分配田間水量,提高用水的效率。
特別是河津冶煉出來的一些劣鐵(去硫不夠充分),雖然不能用作工具,但是拿來作為這些渠道上放水的小鐵閘,卻是綽綽有餘了。
河津本是一個小縣,北部是人煙較少的山區,南部則是人煙比較繁盛的平原地區。因為有一個龍門渡在境內,因此縣城內還算繁華。不過,河津縣內的人口也不過剛剛2萬出頭而已。
但是自從吸納了陝西災民發展工礦業之後,幾個月內,本地的人口就增長了一倍。
不過山西商人們倒是不會在意這種變化,他們在意的是河津生產的東西,山西中南部同樣可以生產,但是僅僅因為運輸不利,反而競爭不過這個剛剛興起的小縣。
這些商人雖然沒膽子跑去河津同宮內搶奪地盤,但是卻真正開始重視起了鐵路的作用。
他們特意跑去陽城看了幾個煤礦運煤的一小段鐵路,於是原先晉商對鐵路修建無所謂的態度,迅速變得熱情了起來。
而想要修建鐵路,廉價的勞動力自然是必不可缺的。掌握著山西關防的新任巡撫,在甄別災民入晉問題上的慎重,自然也就變得不符合他們的期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