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249章 蒲津關(2 / 2)

朱由檢解開疑惑之後,又繼續沉思了片刻,才對著張省聲說道:“各部盜賣水泥的情況,朕會讓他們自查。不過蔣中葆那邊,治理海河工程尤為重要,他需要的水泥用量還是要優先滿足的。

至於水泥配方問題,你在大明時報上刊登下,公開招標水泥配方的廣告。以公開招標的形式,向出價最高的前十名商人,授權水泥生產…”

蒲州城西門又喚作蒲津關,此處城牆高三丈八尺,堞高也有七尺。城牆外側以青磚砌築,而城牆上的馬道則以大塊青石打底。城門上還建有重簷三層磚石木樓一座。

作為秦晉之間最為重要的關防之地,蒲州城的城廓修建的壯峻而堅固。新任山西巡撫的洪承疇正站在西門城樓上,眺望著城外的風景,而十多位文武官員正圍繞著他,陪同著這位大明新貴談話。

蒲州知州許任成站在洪承疇身邊,正滿麵笑容的為這位福建人解說本地的人文地理,“…上古之時,此地便是舜帝居住的都城蒲阪。蒲州城東有河渠曰永濟渠,傳為北周時開鑿…

是以河中自古便為大藩重鎮,自我皇明開國,本地文風漸盛。本州萃而居者,巷陌常滿,既多仕宦,甲宅連雲,樓台崔巍,高接睥睨。

南廓以外,別墅幽營。貴家池館,綺帶霞映,關城所聚,貨列隊分,百賈駢臻,河東諸郡,此為其最。”

看到新任山西巡撫不住的點頭微笑,一位本地的退仕官員也湊趣說道:“是啊,本城文風之盛,絕非他處可比。

本地有這樣一首民謠說:站在鼓樓往南看,二十四家翰林院。對門三閣老,一巷九尚書。大大小小州縣官,三鬥六升菜籽官。

由此可見,本地仕宦家族之多,底蘊之深厚。本城父老,也央求我等向大人討個情麵。這賑濟災民固然是好事,但是也請大人考慮下本地百姓的生活。總不能因為陝西之災,而讓我蒲州受難吧。”

洪承疇回過頭掃視了一眼身後的官員,然後才麵帶微笑著說道:“自龍門到潼關,正是黃河中段水流最為和緩之地,也是黃河上渡口最多的一段。

這些渡口之中,以龍門渡口、孟津渡口、我們下麵的這個蒲津渡口,和下遊的風陵渡,最適合大批人員渡河。

相比起其他渡口,又以本城的蒲津渡條件最好。雖說本處黃河河道為上下遊處最寬闊,水麵寬不過2、3裏,河道倒有十裏之寬。

但是因為此地水流緩和,反倒是最適合於修建浮橋的地方。借著唐時傳下來的八對鐵牛作為錨樁,有常年通行的鐵索浮橋一座。

再加上兩座臨時性的浮橋,此地每日過渡的人數可達數千人。蒲津渡東麵有蒲州城,西麵則是有三秦通衢之稱的同州。

有這兩處重鎮護衛著這處渡口,不管是對麵接收災民,還是本地安置災民,都不至於太過缺乏物資。

所以不是本官一定要選此處作為陝西災民入晉的主要通道,實在是隻有本地的條件,才能大規模的安排陝西災民,讓陛下之令落在實處。

至於各位擔憂,這災民過河後聚集於蒲州附近,恐怕釀成不可言之禍。也請各位父老放下心來,本官親自趕來蒲州,正是為了安排,這些過河之後的災民生活…”

在洪承疇的溫言勸慰之下,本地的退仕官員和地方士紳的領袖,終於帶著半信半疑的心情下了城樓,返回家中去了。

等待這些人離去之後,洪承疇臉上的微笑頓時不見了,他冷冷的注視著,留下來未走的知州許任成訓斥道:“都快3個月過去了,蒲州城附近也隻修建了20個災民營地。

每個營地原本隻容納3000人,但是現在卻塞進去了4、5000人。就這樣,還有數千人宿於野地之中。更別提,營地之中汙水橫流,穢物密布,你就不怕營中爆發瘟疫嗎?”

許任成連忙愁眉苦臉的為自己辯解道:“不是下官不盡力,實在是本地就近幾處山林,都是富室大家所有。這搭設營地需要的木材,都需要去南麵深山中去砍伐。

這砍伐木材不僅需要各種工具,還需要大量的壯勞力。可是大人幾次下了嚴令,要求渡河災民必須以家庭為最小單位,凡是孤身一人的青壯年,若是沒有具保,就暫時不得過河。

這有家室的青壯年,大多不願意遠離家人前往深山伐木。是以,這安置災民的營地也就落下了進度。

再有,這些災民拖家帶口的難以管束,我蒲州縣衙總共不過百餘衙丁,顧的了城內,就顧不了城外啊。

而大人委派的軍士,每日忙著守護渡口浮橋的秩序,就已經自顧不暇了,那裏還敢分散人手進入營地整頓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