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239章 求援(2 / 2)

雖然這些房間采光都不是很好,連大白天都常常要點上蠟燭,才能批閱文件。但是比起從前的內閣舊所,已經是天淵之別了。

李天經放下了手中的文件,伸手揉了揉眉心,鬆弛了下有些酸澀的雙目。

他抬頭看了看桌上還有近三分之一沒翻閱的奏折,心裏也感覺頗為無奈。這些從大明各地送來的奏折,內容其實都是大同小異,就是向他這個主管教育的內閣大臣要錢、要物、要人。

年初被皇帝欽點入閣時,他還覺得自己這次可以大展拳腳了,一展心中抱負了。

但是這半年多下來,他才發覺自己還是有些天真了。這半年多的治政經曆告訴他,不要說大展拳腳,改革朝廷中的弊政了。僅僅是做一個裱糊匠,讓大明的教育機構能夠正常運轉下去,已經讓他精疲力竭,無暇分心了。

他這教育大臣主管的內容其實並不多,一個是科舉考試和各地的學校、書院管理;另一個則是陛下登基時才提出的,改舊學校為新學校,重新厘定教學的內容,並規定學習的年限,超過年限依然不能合格者,就要革出學校。並在這個基礎上,推行三年小學義務教育。

前一個他所負責的內容,其實並不用他操心,禮部的官員對這些舊製熟悉的很,不用他多說什麼,也能處理掉七、八成事情了。

唯有後一個內容,不管是新學校製度,還是新學內容,亦或是小學義務教育,都是禮部官吏和地方學政、教諭,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之事。

他們第一不清楚要如何滿足陛下的要求,第二是不少地方賢達、學者,對於新學和新學校製度完全是抱著一種抵觸的態度。

就算是三年小學義務教育製度,這種看上去沒什麼問題的德政。也有一些人認為,義務教育製度不分對象,把所有適齡兒童都納入教育,讓一些奴仆、娼戶之子同清白人家的子弟坐在一起上課,簡直就是擾亂了綱常。

除了這些地方人士的反對意見以為,各地的學政、教諭也紛紛上折向他訴苦。

想要推行三年義務教育,把舊學製改成新學製,就需要大肆修建新學校,否則無法容納這麼多兒童上學。

而且想要教育這麼多兒童,就需要大量的書籍、桌椅、紙張筆墨,這些都需要朝廷撥出經費來,地方上可承受不起。

還有,教授四書五經倒是好說,反正有現成的書籍可以刻印,也能招募一部分童生、秀才去教授。

而這新學,不僅沒有可以用來教授的書籍,也沒有能夠教授新學的老師。因此內閣應當發放新學教材,並安排幾個教授新學的老師下去。

總而言之,朝廷要是不給錢、物、人,這新學也好,義務教育也好,地方上都是無能為力的。

這個難題擺在了他麵前,但是李天經對此也是一籌莫展。剛開始的時候,皇帝倒是給他撥付了一筆資金。

但是現在的大明處處都是漏洞,陛下不過是一個剛剛登基的少年,光是維持大明現在的局麵已經是精疲力竭了,他又怎麼好意思把所有難題都推到陛下身上去。

更何況,陛下對於北直隸地區的教育大加扶持,已經讓他少了一個省的麻煩,他也實在有些愧於向皇帝繼續請求幫助。

正在思索的李天經突然被開門的聲音所驚醒了,他抬頭看起,發覺施鳯來正站在門口,向他微笑的打了個招呼。

李天經頓時站了起來,迎了施鳯來進門,兩人敘禮完畢之後,便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了下來。

李天經隔著茶幾看著施鳯來,頗為好奇的問道:“施閣老此番上門,可是有什麼事要吩咐長德麼?”

施鳯來趕緊擺手說道:“長德這話真是從何說起,老夫雖然年長了幾歲,但是既非首輔,也非次輔,哪敢吩咐長德做事。餘此來,其實是有事相求。”

李天經笑了笑說道:“老大人在朝中德高望重,連老大人都做不到的事,長德也未必能行。不過既然老大人有意,便請說說事情的原委好了。”

施鳯來看了他片刻,便開口把請辦郵政銀行的事說了一遍。李天經沉默了一會,並沒有答應他,反而出聲問道:“開辦銀行本來就是一件好事。

現在朝廷要做的事極多,但是手中的錢卻極少。能夠增加這麼一個銀行,不管是陛下還是朝臣,想來都是樂於見到的。老大人又何必要分功於我呢?”

施鳯來輕笑了一聲,“朝廷的確是急需銀子,但是內閣有八人,朝中有六部,那個手頭上不需要銀子辦事?

老夫手下就一個空著殼子的通商郵政部,人少力微,如何能同那些虎狼爭奪。老夫是怕,這邊剛提出郵政銀行的建議,那邊就有人截胡。

若是有人覺得,工部更需要這個銀行,那老夫豈不是為他人做嫁衣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