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238章 同孫元化的談話(2 / 2)

在軍器監的火槍庫房內,已經存放了1800支輕型火繩槍,和600支重型火繩槍。

孫元化猶豫了下,還談到了關於火炮的問題,“之前向陛下申請的銅料,軍器監經過多次試驗,終於以失蠟法成功的鑄造了一批,采用11斤炮子的青銅大炮。

該炮炮管長1.7米14.4倍口徑,口徑118mm,炮身重559.7公斤,如果加上車架,就是1112公斤。雖然它看上去很難移動,不過比起紅夷大炮來,已經減輕了三分之一的重量了。

它的標準裝藥是1.13公斤,不過即便是1.5倍或是雙倍裝藥,它也沒出現任何問題。

在標準裝藥下,他可以在1500-2000米之間同敵人作戰。如果采用雙倍裝藥,那麼可以打的更遠。臣可以擔保,這絕對是一門好炮…”

聽著孫元化不斷的誇獎自己鑄造出來的大炮,朱由檢頓時有些狐疑的打斷了他詢問道:“你究竟鑄了幾門?”

孫元化支支吾吾了一陣,然後對著崇禎比劃了一個六字。朱由檢先是點了點頭,然後感覺不對,又繼續追問了一句,“你鑄了六門,成了幾門?”

孫元化眼睛有些飄忽的看著左上方,口中說道:“雖然隻成了這一門,但是臣已經摸到了訣竅了,隻要陛下把這次從日本運回的銅料再撥下一些,臣一定能提高成功率。”

饒是朱由檢再大方,聽了孫元化的話也感覺頭有些發暈。每門炮用銅差不多1000斤,六門炮就是6000斤,從日本運回的銅料姑且算它每百斤10兩,六門炮就是600兩。

其他輔料加上工匠的人工費用大約占40%,那麼這門青銅炮成品的造價就達到了840兩。

問題在於,前前後後,他大約調撥了近30000斤銅給孫元化,除去了幾門小炮,和一些軸承之外,就剩下了這門青銅炮了。這麼一算,這門炮的造價已經突破1000兩了,這已經相當於一艘福船的價格了。

這麼一算,澳門人開出了1000兩銀子一門4000斤紅夷大炮,的確不算貴。

不過朱由檢終於還是忍住了對孫元化的抱怨,雖然這門青銅炮的造價如此之高,但這可是在減少了自重之後,威力並沒有減弱的,第一門更適合於野戰的大炮了。

如果能夠多造幾門,倒是可以彌補弗朗機火炮射程過近的缺點,兩種大炮可以進行混合使用。

朱由檢心裏想了許久,終於開口對著孫元化說道:“這次鄭彩帶回來了22萬斤銅,這應該是今年最後一批日銅了。

朕再讓人給你調撥3萬5千斤銅過來,不過這次朕希望你能省著點用,明年6月之前,朕可沒銅撥給你研究了。

軍器監最好還是研究下,怎麼用熟鐵鑄炮,那個可便宜的多了。”

孫元化大為感激的說道:“現在主要是新高爐才修了一大半,估計要12月份,門頭溝鐵礦的新高爐才能正式開爐,隻要新高爐能夠出鐵,臣就會開始試驗鑄鐵大炮。

否則光憑這小高爐的鐵水,第一太少,第二雜質太多,實在是沒法用於鑄炮。

不過還請陛下放心,這青銅大炮的鑄造方法,我已經摸出了頭緒。下次再鑄,應當不會再低於30%的成功率了。”

對於孫元化的安慰,朱由檢也隻能沉默不語,不過想著這個年頭,十門炮能夠鑄成功一、二門,就已經可以稱為高手了,他也就失去了對孫元化的責難。

既然孫元化提起了新式高爐,朱由檢便順便問了關於開灤煤礦、薊州鎮、遷安鐵礦、唐山煉鐵廠的現狀。

雖然這家煤鐵聯合體屬於宮內經營,但是軍器監也一直關注著它的施工進度。畢竟鐵路現在也算是軍器監研發出來的一個新事物,而想要修建鐵路,就必須要大量的鋼鐵。

不過埋頭於研究的孫元化,大約是沒怎麼關注這些事,他叫過來了軍器監的一個分管執事,向崇禎彙報了情況。

遵化鐵廠恢複之後,鐵廠首要的任務就是提供幾個礦山所需的勞動工具,還有替附近農民打造的農具。

開灤煤礦的煤層由西北向東南濱海傾斜,唐山附近的煤層離地麵最近,之前就有人在開采了。

籌建了開灤煤礦之後,這幾個小煤礦便被並入了進來,然後以喬家屯為中心,開始修整並重新規劃開挖的礦洞方向。九月初開始正式出煤,現在日出煤約30噸,礦上有工人240餘人。

這並不是開灤煤礦礦藏不豐富,而是唐山、開平衛過於貧瘠,本地人口不多,想要從外地招募,當地又缺乏糧食。

而原先工部主張的開挖運河入海方案,現在看起來似乎過於緩慢了,倒是修建蘆台到唐山的馬拉鐵路來的快速一些,不過這裏要修建複線,而不是單線鐵路。

唐山到蘆台約90裏地,而蘆台正是位於寧河邊上的水陸重鎮,正可以從此運煤出海。

孫元化預估,一條鐵路加上一個煤碼頭,造價不會超過15萬兩,而工期約在6個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