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原本還頭疼於,應當如何完成對於明國皇帝的承諾,租借一艘西式帆船給予大明。他本人對此並無意見,但是巴達維亞的總督卻否決了這條。
總督昆願意為中國皇帝在海上運輸貨物,甚至可以給予一定的優惠。但是他不能同意,租借一條公司的船隻,交給明國人管理,為明國培養遠洋航行的人才。
彼得私下悄悄告訴許心素,他雖然無法為大明皇帝租借一條西洋帆船,但是可以替他招募一些失業的航海人才。明軍同荷蘭東印度公司之間的矛盾,終於暫時平息了。
在攻下了雞籠港後的幾天,處理完淡水城事務的董衛賢終於趕了回來。
於此同時,20多家村社長老組成的聯盟會議,要求明軍兌現自己的承諾,把社竂島(包括島上的建築物)交還給他們。
郭慶顯然是反對交還的,他向許心素、董衛賢建議,幹脆解除島上原住民的武裝,然後進行甄別。
讓願意歸順大明的原住民士兵,幹掉那些服從於村社長老的士兵,趁著雞籠地區大部分村社長老都在雞籠港的便利條件,直接清洗掉這些敢向大明索取土地的東番首領。
郭慶的提議自然遭到了許心素和董衛賢的反對,董衛賢是出於不忍,認為這樣做大大的損壞大明了名聲,即便是得到了眼下的好處,但是對於今後想要開拓台灣內陸的台灣墾殖公司不利。
而許心素隻是覺得不值得,對於郭慶認為難以解決的問題,在他看來卻簡直不值一提。
許心素表示這件事他會親自處理,讓兩人暫時保持安定。也許在戰場上,許心素的表現遠不如郭慶。
但是對於如何分化這些原住民村社長老,10個郭慶也不及他一個人。他花了三天時間,分別接見了聯盟會議中各村社的代表後,便放出了一個風聲,說明國有意以10萬匹棉布的價格購買整個社竂島。
而與此同時,在聯盟會議和出戰的原住民士兵中,開流傳了這麼一個流言。原本同雞籠港毫無瓜葛的明國,為了趕跑西班牙人,都向每個原住民戰士支付了酒和布匹。
得回了社竂島的金包裏社、大雞籠社,居然對他們這些參戰的村社毫無表示,這實在是有些過分了。
很快原本看似鐵板一塊的村社聯盟會議,隨著一名村社代表提出,要求金包裏社、大雞籠社拿出3000匹棉布,1000瓶酒,作為他們參與這場戰爭的報酬後,聯盟會議就變得四分五裂了。
雖然金包裏社、大雞籠社是雞籠地區最強大的幾個村社之一,但是他們也是這場戰爭中青壯死傷最多的村社。
實力大損的他們,自然引起了原本同他們有仇怨的村社的窺視。而原本同他們交好的村社,因為兩社出賣島嶼的流言,不同自己通氣,也開始有了些其他想法。
村社聯盟的分裂,給了許心素拉攏分化的機會。在內外交困之下,金包裏社、大雞籠社的長老終於聽從了許心素的勸說,願意把村社的土地奉獻給大明皇帝。
而許心素也承諾,會向皇帝請旨,冊封幾位長老作為當地的土司。20多家村社,最終有17家村社選擇了同金包裏社、大雞籠社相同的道路,以向大明皇帝獻土的方式,獲取明國的正式冊封。
而原住民組成的軍隊,最後還留下900多人沒有散去,他們覺得為大明作戰,比替村社作戰劃算多了。起碼明國將軍給予的賞賜,不會被村社長老所貪汙。
這隻原住民軍隊,被納入了四海營,成為了董衛賢的部下。聖薩爾瓦多城及西班牙修建的港口設施,全部成為了台灣墾殖公司的財產。
淡水、雞籠兩地的陸防歸屬於四海營,淡水海防移交給鄭芝龍,而雞籠港的海防則屬於許心素管理。
10月11日,彼得.納茨率領三隻帆船返回南部的大員。而許心素則帶著艦隊和挑選出來的西班牙俘虜,啟程北向天津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