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230章 鯨海(2 / 2)

究其原因,一方麵是人口上升和土地產出下降,導致農戶沒有多餘的食物喂養家禽;另一方麵則是隨著賦稅的增加,那些家中有大牲口的人家,會首先成為稅吏敲詐的對象。

在這種惡性循環之下,百姓的生活水準反而大不如前了。但是缺乏了副食品的補充,這些底層百姓不僅健康受到了威脅,他們的人均主糧消耗卻穩步上升了。

朱由檢設立這個食品研究所的目的,就是想要了解如何降低人均主糧,從而解決大明的糧食缺口問題。這可不是他異想天開,而是後世早就驗證過的道理。

在食品研究所內集結的一幹研究員們,心情都有些激動。他們辛苦了快10個月,今天終於可以見一個分曉,他們的研究究竟對大明有沒有用處。

當崇禎坐下之後,一名光祿寺出身,主持食品研究所工作的小吏,抱著一大疊資料,和幾名同僚出現在了崇禎麵前。

空蕩蕩的房間內,除了崇禎一個座位之外,就是崇禎麵前的一塊黑板,同黑板邊上的一張長桌。溫和的陽光透過了屋頂的明瓦,剛好照亮了黑板的正麵。

這名小吏把資料放在桌子上之後,拿起最上麵的一份報告,走到了黑板前,對著崇禎開始了彙報。

“本次實驗的內容是,膳食搭配對於普通人群和特定人群的影響。

實驗的對象是京城以內500戶人家,順天府、天津各縣城內300戶人家,順天府範圍內34個村子,及新軍、京營的全體人員…”

小吏囉囉嗦嗦的講了半個小時,枯燥的數據已經快把崇禎身後的王承恩聽暈倒了。

正當王承恩上下眼皮有些打架的時候,朱由檢終於開口打斷了這位小吏問道:“具體數據,朕以後可以慢慢看,朕想知道的是,對於這個實驗,你們究竟得出了什麼結論?”

小吏楞了楞,趕緊低頭翻到了資料最後一頁,然後才結結巴巴的對著崇禎說道:“根據我們對以上這些樣本的研究對比,普通人群,每日一斤主糧、一斤半到兩斤蔬菜瓜果、一個雞蛋、一兩肉、二兩水產、油三錢,鹽一錢,體質最為健康。

至於普通軍士的日常食品消耗,應當高於普通人群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鹽分應當增加一倍。”

朱由檢默默的思索了一陣,才輕輕的問道:“那麼僅以北直隸地區的人口作為考量,有多少人的生活在這條標準之上?

如果想要讓該地區的人口全部達到這條標準,最容易解決的方案是什麼?”

這名小吏深呼吸了一口氣後,才控製著聲調回答道:“僅以北直隸地區作為考量的話,我們一致認為,一個是大力推廣西紅柿和土豆的種植,後者不僅可以當主糧,還能夠作為副食。

另一個就是大力發展海上捕撈業,今年光是從山東運來的海產就已經超過了1萬6千噸,這已經相當於17萬石大米了。

如果可以繼續改進捕撈技術設備,漁獲運輸儲備技術,或是就近進行初次加工,那麼明年再翻上一番應當是沒有什麼什麼問題的。

最後一個就是捕殺鯨魚,這次從日本返回的船隻中,帶回了200桶鯨油,120噸鯨肉幹,還有鯨皮15噸,鯨骨60噸。

據主持這次前往日本學習捕鯨的官員說,日本房總半島附近,每年6-9月就會有成群的鯨魚在那裏徘徊,每一條鯨魚都有3-4丈以上的長度,偶爾還會在遠海處見到超過10丈的恐怖怪獸。

這些鯨魚雖然體型碩大無比,力氣也非常的驚人,但是它們的性格卻非常的膽小。隻要乘坐小小的劃艇,一邊發出高聲的呐喊,一邊用帶有倒鉤的長矛投到它的背上。

這些受傷的鯨魚就會因為驚恐而不斷逃亡,直到流幹血液而死亡。每頭鯨魚大約能給出10多噸的鯨肉,5、6噸的鯨脂,還有半噸以上的鯨皮。

不過在日本,除了下等人之外,沒人喜歡吃用鯨製品,且這些日本漁民的加工手段過於簡陋,加上鯨肉在夏天很容易腐敗,因此他們以往捕捉的鯨魚,大多用來當做肥料肥田了。

根據我們打探的消息,在房總半島的上方、下方還有兩處鯨魚聚集地區。而據說在琉球王國那邊,每年1-4月同樣有一處鯨魚聚集海域。

而在日本列島的上方,據說便是古籍中的鯨海,我們已經有兩艘船,分別沿著日本島東西兩邊,向上探索,希望能夠發現那片鯨魚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