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170章 閱兵(1 / 2)

連善祥帶著一群侍衛簇擁著皇帝出了德勝門,向著北郊的大校場而去。今日是崇禎檢閱出征大同的騎兵聯隊成軍,也算是皇帝替這隻騎兵聯隊出征前送行。

已經等候在德勝門這裏的孫承宗等總參謀部的人員,也隨之跟上了皇帝的隊伍。在大校場的轅門外,吳懷帶著十多名軍官正在此等候。

在他左手離開了4、5米的地方,還有30多位京營武官也同樣在等著皇帝等人即將到來的巡視。兩撥人雖然在此的目的相同,但是雙方之間卻顯得涇渭分明。

站在吳懷身邊的武官都是陸軍軍官學校出身的學員,這裏有已經畢業的一期學員,也有還沒有畢業,正在新軍訓練營內擔任新兵訓練輔官的二、三期學員。這十多人按照位階和入校學習的期數,井然有序的排在了吳懷的身後,就像是一隻準備作戰的小型軍隊一般。

而在另一邊人數較多的京營武官,則是亂糟糟的站成了一團,並不分什麼隊形。除了沒有秩序之外,和邊上安靜嚴肅的吳懷等人相比,這些武官們也顯較為噪雜。

京營三個營主將施洪謨、袁信、方孟元站在隊伍的前方,俞谘皋的身後,他們三人倒是沒心情同身邊的屬下閑聊,隻是時不時的撇了一眼右邊的吳懷等人,心裏頗有些複雜難言的感覺。

皇帝沒有抽調他們的部隊出征,剛剛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三人心裏倒是大大的鬆了口氣。

這些在京城安逸生活了這麼久武官們,早就已經不曉得什麼是戰爭的味道了。

當年永樂皇帝五征蒙古,都是以京營的軍隊為主力,京營軍隊的戰力強於地方的邊軍,乃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是以這位永樂皇帝才敢於誇口:“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然而自他之後,隨著京營軍隊的迅速腐化,不要說震懾草原上的蠻夷了,就連清剿鄰近京城的聞香教起事,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

當初洪武、永樂兩位皇帝,設京營以重中而馭外的構思已經完全失敗了。

在京城同平民百姓日常混居的京營官兵們,早就忘記了自己是需要上戰場拚命的軍人了。

雖然崇禎登基之後,就對京營大刀闊斧的進行了整頓,甚至裁撤了近70%的京營官兵,轉為平民或是維護京城治安的警察、消防部隊。

但是京營留下的積弊豈是幾個月內就能肅清的,雖然施洪謨、袁信、方孟元三人都認為,比起半年前的京營,現在的三營京軍已經大不相同,頗有些軍隊的氣質了。

但是他們也隻能保證,這些士兵上了戰場不會立即丟下武器逃跑,能夠同勢均力敵的敵人對峙一段時間而已。

如果敵軍的優勢明顯,或是交戰後本軍落入下風,他們可不敢保證,戰爭會變成什麼樣子。

不過三人同樣認為,隻要皇帝能夠按照現在的標準,繼續給京營供應足夠的糧餉,那麼操練一年半載之後,京營應當不會弱於任何一隻邊軍了。

皇帝現在能夠忍住不抽調京營上戰場,試驗下他對於京營改製後的成果,這對於三人來說真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他們對於吳懷率領的騎兵聯隊出征,十分的不看好。雖然這隻騎兵聯隊的骨幹,是一部分遼東騎兵加上陸軍軍官學校培訓出來的學員。

但是這隻騎兵聯隊中的大部分人,這幾個月來訓練的內容就是各種行軍,隊列行進等,騎兵的攻擊訓練幾乎就沒有安排過。這讓三人非常擔憂,這隻騎兵聯隊上了戰場後能有幾個人回來。

當然除了這些情緒之外,他們心裏還暗暗的有些嫉妒吳懷同他的騎兵聯隊。

先不說皇帝第一時間就點名,讓吳懷作為主將,組建這隻騎兵聯隊,證明吳懷深得帝心之外。

光是騎兵聯隊組建後,軍器監同後勤部門對於這隻騎兵部隊的重視,已經讓京營的舊武官們跌破了眼睛了。

這隻騎兵聯隊的規模還不到舊製的半個營,但是他們接收的軍需物資已經超過了以往舊製的一個半營。除了那個炮兵中隊之外,其他部隊都配備了鎧甲,有三分之一人甚至配了雙甲。

三人甚至相信,如果不是顧忌到馬的體力和耐力,皇帝也許並不介意讓整隻騎兵聯隊都配上雙甲。但是即便是如此,這一身行頭,加上一人雙馬的配置,起碼超過了100兩以上。

為這隻騎兵聯隊服務的後勤人員更是超過了2500人,光是現在對這個騎兵聯隊所投入的費用,已經超過了20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