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65章 轉變(2 / 2)

倪元璐考慮了半天,決定向皇帝推薦張燮這位實學家,以迎合皇帝對於海外各國的興趣。

倪元璐的猜測非常準確,崇禎果然對《東西洋考》的作者起了興趣。他一五一十的像崇禎介紹了,作者張燮的個人情況。

“按照倪卿所說,當初何喬遠推薦過張燮入朝編修《神宗實錄》,但是他卻力辭不就。看來這是一個類似於隱士的人物,倪卿真的能邀請他上京嗎?”朱由檢沉吟了半天,向他問道。

倪元璐恭敬的回答道:“張紹和雖然淡泊名利,厭惡黨爭,不過他同黃石齋、何喬遠交好,臣想通過這兩人去勸說,應當有七、八成把握。”

朱由檢看著倪元璐想了一會,便開口說道:“也罷,這件事就交給倪卿去辦。你便和他說,朕設立的海軍學校尚缺一校長,他若是願意上京,朕就虛位以待。”

倪元璐並不關心皇帝會給張燮安排什麼職務,他隻是想通過推薦張燮一事,能夠獲得崇禎的信任而已。

因此,對於崇禎給張燮安排的海軍校長的職位,他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倪元璐正準備告退,去找黃道周商議如何勸說張燮上京時,朱由檢卻叫住了他說道:“既然是邀請學者,那麼朕也寫上幾個字表示下誠意,免得這位張紹和繼續推辭。”

朱由檢說這句話的時候,信心滿滿。但是當王承恩伺候好了筆墨,麵對空白一片的宣紙,朱由檢才發覺自己並沒有揮筆而就的作文能力。

替自己挖了坑,卻填不下去,這場麵就有些尷尬了。知道崇禎才能的王承恩低著頭使勁的磨墨,好似同手中的一塊墨有仇一樣。

而倪元璐等人還在期待著崇禎會寫出一篇什麼文章來,朱由檢僵住了半天,終於想到了兩句話。

他毫不猶豫的寫了兩行字,然後丟下毛筆說道:“倪卿,你就把這幾個字交給張紹和,這是朕邀請他的誠意。”

朱由檢說完就轉身匆匆逃離了,這個讓他有些尷尬的場所。倪元璐低著頭,彎腰躬身送離崇禎之後,才把目光轉到了桌案上擺放著的宣紙上去。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倪元璐的目光頓時凝固了,口中下意識的讀了出來。

他在宣紙前站了許久,才臉色凝重的把紙張卷了起來。他知道,看到這副字的張紹和,想不上京也難了,否則這位仁兄的名聲算是毀了。

出了門口之後,王承恩才小聲詢問道:“陛下,今天想要同那個省的商人代表先會談呢?”

朱由檢停下了腳步,想了想說道:“先同浙江的商人代表們談談。”

會同館的小吏頓時走上前,替崇禎帶路走向浙江商人代表們的會場。

麵對著這些浙江商人代表們,朱由檢想了半天,都不覺得自己能夠畫一個大餅引誘他們支持自己。

浙江人從來不是遵守規則的典範,如果規則妨礙了他們,他們總是能夠找到繞過規則行事的捷徑。

但是他們又同晉商不同,他們具有愛國心,很少會出現為了金錢連同胞都能出賣的商人。

浙江地方雖小,但是各地區的民眾氣質卻大不相同。不過這次上京的商人代表,卻都是環繞錢塘江地區的商人們。

朱由檢聽了一遍這些商人們的訴苦,便很明白的知道,這些商人並不是拒絕繳稅,而是拒絕繳納沒有任何回報的稅收。

他想了一會之後,決定還是同這些商人們,做一次老實的交談。

“朕剛剛聽過了,各位講述的不繳稅的理由,那麼朕也談談為什麼各位要支持朝廷征稅的理由。

錢塘江潮是天下第一大潮,壯觀景色天下無。朕聽說,每年大潮之時也是兩岸百姓提心吊膽之日。唯恐大潮衝垮河堤,淹沒兩岸的良田。

諸位都是浙江人,聽聞還都是居住在錢塘江兩岸居多,難道對此就無動於衷嗎?”

寧波商人孫春陽頓時開口說道:“我等身家都在此處,怎麼敢不上心呢?每年修築海塘,我等都是出錢出力的。”

朱由檢笑了笑說道:“修建捍海塘,靠土塘可不夠。想要抵禦錢塘江大潮,隻有修建石塘,還要在石塘之外再設置防波堤。隻有這樣,才不用年年修塘,卻又年年潰堤。”

孫春陽眼睛頓時一亮的說道:“莫非陛下說的是昔日浙江水利僉事黃光升創造的五縱五橫魚鱗石塘構築法?”

另一位商人立刻打斷了他說道:“魚鱗石塘之法雖好,但是每丈石塘,造價高達300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