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拂曉之晨 第37章 內閣的想法(1 / 2)

文華殿首輔值房內,黃立極正在同張瑞圖、黃立極商議,關於取消六科給事中封駁權力的事務。

“按照陛下的設想,把六科給事中安插進入六部,進行事前、事中控製,取消封駁權力,對於內閣來說,能夠減少朝堂上的扯皮當然是件好事。

但是這件事涉及到朝堂上權力格局的重大變化,東林黨人、地方清流真的會同意我們做出如此大的改變嗎?沒有陛下公開的支持,就算以內閣的名義強製推行下去,在朝野輿論的攻擊下,我們能保得住自己嗎?”施鳯來顯然對於這個提議顧慮極大。

黃立極顯然也開始猶豫了起來,內閣改製之後,他所麵對的政治對手便不再是皇帝,而是朝堂上牽製內閣的言官們。

雖然年少的崇禎皇帝說的某些言論,讓他們這些沉浮於宦海的官僚們感到幼稚可笑,但是崇禎想要挽回大明頹勢的赤子之心,黃立極卻是能夠確切的感受到的。

在多年宦海沉浮中登上首輔位置的黃立極,顯然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雖然感受到了崇禎的熱情,但是不會為了這種熱情,去做一隻撲向火焰的蛾。

黃立極對於大明的現實也了解的非常清楚,他不認為光憑借著皇帝的一腔熱情,就能改變這個積重難返的社會現實。

大明現在最大的問題在於,各地的士紳、王族、豪商占據了太多的土地資源,導致底層的百姓無法維持基本的生存了。

想要改變大明不斷向下的國運,首先就要限製土地兼並,讓底層的百姓有口飯吃。但是這樣的話,就必須要向士紳、王族、豪商宣戰。

黃立極並不覺得光憑自己同皇帝的力量,能夠鬥的過整個大明的士紳、王族、豪商集合起來的力量。就算強如張江陵,最後還不是人亡政息了。

更何況,大明的統治就是建立在這些士紳、王族、豪商的支持之上,打倒了這些勢力,大明也就應該改朝換代了。

黃立極以為,現在崇禎的理想不過是少年人不經曆世事的想法,等到他了解了大明的現實之後,就一定會像當年的神宗皇帝一樣,背棄新政,重新回到維護皇權的道路上來。

而且黃立極自認比不上張江陵,沒有這麼大的勇氣和誌向去改變社會,拯救大明的國運。能夠在自己的任上努力維持這個龐大帝國,這已經是他的極限了。

作為士紳的一份子,黃立極比其他人看的更遠一些,他們這些士紳官宦之家,實際上是依附於大明這顆大樹上的藤蔓,一旦這顆大樹倒下了,他們這些藤蔓焉能有保全之理。

因此,對於崇禎提出的,解決大明百姓溫飽問題的最低目標,黃立極還是非常讚成的。百姓活不下去了,難道還會乖乖的在家餓死嗎?

就算是要維護他們這些士紳官宦的長遠利益,最起碼也得給底層百姓一口飯吃。

正因為考慮到這點,所以黃立極最終還是站在了皇帝的立場上,推行耕者有其田這個國策。

黃立極並不認為,這個國策真的能夠讓每個百姓獲得一塊土地進行耕種,但是他認為起碼可以打擊,各地越來越高漲的土地兼並之風。

但是想要推行這樣有損各地士紳利益的國策,首先就要做到上下政令的暢通無阻。也就是說,朝廷的權力必須集中在內閣手中。

那麼大明用言官牽製權臣的政治格局必須廢止,皇帝出手整治了都察院,讓內閣減少了一半的政治壓力。但是對於給事中的整頓,崇禎卻交給了內閣自己處理。

有著豐富權力鬥爭的黃立極很快就明白了,崇禎這是想要讓內閣同清流進行主動切割,而皇帝自己則想同清流維持一個和睦的局麵。

總而言之,皇帝希望能夠放開言官對內閣權力的掣肘,但又不希望言路完全對內閣俯首貼命。

作為首輔的黃立極的確是希望,能夠取消給事中的封駁權力。但是作為一名官僚來說,他要考慮下,以自己的年紀還能擔任多久的首輔呢?當他退任的時候,會不會因為這件事而被清算呢?

看著黃立極皺著眉頭沉思的時候,張瑞圖突然出聲說道:“前些日子陽武侯被刺,結果刑部隻判了凶手一個流放之罪。

京中勳戚聞聽此事後,頓起兔死狐悲之感。他們對於刑部尚書薛貞口出怨言,並上疏彈劾薛貞,不知道首輔大人對這件事怎麼看?”

黃立極不以為意的說道:“薛貞做事一向圓滑,這次敢冒得罪勳戚的風險,下這等判決,想必並非出於己意。陛下不是已經核準了刑部對此案的判決了嗎?

有陛下的支持,這些勳戚們掀不起什麼風浪,最多不過是發泄一番,過些日子就沒事了。更何況,到現在為止,陽武侯家人對判決始終不置一詞。他自家人都不抱怨,旁人還有什麼可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