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慘淡經營 第265章 封爵(2 / 2)

62名海商代表再次進入到嘉樂殿的會場內時,發覺今天的會場裏多了不少人。不是攜帶武器的軍士,而是穿著禮服的文官和一群太監們。

許心素等福建海商一頭霧水的看著眼前的隆重場麵,而站在他們身邊的皇商們同樣感到莫名其妙。

坐在高高在上的議長席位上的朱由檢敲了敲木槌,等到會場內安靜下來之後,他才示意身邊的王承恩出去宣讀詔書。

王承恩走到了會場中間後,便大聲說道:“遊擊將軍鄭芝龍上前聽封…有收複台灣之功…故封鄭芝龍為三等奉天翊運推誠嘉義縣男,歲祿300石。令改台灣魍港改為北港,以北港為中心設嘉義縣…”

大明於洪武三年定封爵之製,分公、侯、伯三等,罷子、男不置。每個封號下又分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開國輔運推誠;從成祖起兵,曰奉天靖難推誠;餘曰奉天翊運推誠和奉天翊衛推誠。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

到了成祖之後,大明皇帝就隻能封奉天翊運推誠和奉天翊衛推誠兩等封號了。而按照儀製,公、侯、伯入則可掌參五府總六軍,出則可領將軍印為大帥督,轄漕綱,但不得預九卿事。

不過到了崇禎登基的時候,這些爵位背後代表的軍事色彩開始淡化,更多的是作為身份地位的象征。

朱由檢原本是想要封鄭芝龍一個伯爵的稱呼,但是不但內閣不同意,就連已經對他俯首帖耳的豐城侯李承祚也拚命勸阻他。

文臣勳貴們第一次意見相同,認為鄭芝龍並沒有為大明立下什麼大功,且出身低微,讓他一躍成為勳貴,豈不是讓朝廷的名器蒙羞,被天下人所看輕。

再一個,這會不會激勵沿海的流氓無賴少年,學習鄭芝龍下海為盜,借此博一個出身呢?

再爭論了許久之後,朱由檢終於退讓了一步,提出恢複子、男兩個爵位稱號的設置,同原先的公侯伯爵位分開,以獎勵為大明開疆拓土,及為大明做出了傑出貢獻的人士。

李承祚聽了崇禎的建議之後,馬上就同意了,他的底線也就是,希望不要讓鄭芝龍這些鄙賤之徒混入到勳貴的團體內,從而讓他們這些出身高貴的勳貴們成為笑柄。

子爵、男爵本身就是大明開國以來就未曾設置的爵位,看起來到更像是皇帝用來糊弄人的東西,李承祚等人自然也就失去了抵抗的意願。

在內閣這方,在崇禎提出設置台灣府的建議後,僅僅討論了一個時辰就選擇了認可。黃立極等內閣成員剛剛推動了內閣改製,需要一個好消息來振奮人心,以向天下昭告,他們的改革是對大明有好處的。

還有什麼好消息,能比開疆拓土更讓大明百姓感到有所安慰呢。

畢竟這些年來東虜叛亂,陝西民變,奢安叛亂,沿海寇亂這些發生在大明境內的壞消息,實在是太令人沮喪了。

所謂的寧遠大捷、寧錦大捷,在有心人眼中,根本算不上什麼大捷,不過是朝廷用來欺騙小民的伎倆罷了。

而規複台灣島,才真正算得上是一個好消息。設立台灣府,無疑又多出了幾個官員的職位,對於文官來說也是擴張勢力的一個機會。

而對朱由檢來說,宣傳收複台灣,在政治上可以把他包裝成一個有為之君。此外,也能把一些人的目光轉移到海外廣闊的土地上去。

對在場的海盜和海商代表來說,他們的確不清楚男爵同公侯伯爵之間的區別,他們隻看到了眼前隆重的冊封禮儀下,鄭芝龍換上了麒麟賜服。

皇帝如此鄭重其事,他們自然不認為這是一場兒戲,而是一種莫大的榮耀。

鄭芝龍固然是心情激動,就是鄭芝虎臉上也是喜氣洋洋的,不過十八芝內的幾位首領臉上卻顯得有些冷漠了。

鄭芝龍要是以接受招撫而或賞賜爵位,也許這些首領也隻是

感到眼紅和嫉妒而已。

但是鄭芝龍居然是以收複台灣,並獻土於朝廷而封爵,頓時讓這些首領感到不忿了。

台灣基業是顏思齊所開創的,李旦在背後也曾經支持過。而接受朝廷招撫後,把台灣基業獻給朝廷,則是天使的要求,並大家討論後決定的。

但是現在怎麼能,什麼好處都讓鄭芝龍一個人得了。劉鵬頓時埋怨起自己的兄長來了,十八芝內能同鄭芝龍出麵對抗的首領,也就是劉香、陳衷紀、潘必正幾人了。

現在劉香、陳衷紀兩人不敢北上,這北上的海盜代表就成了鄭家兄弟說了算的局麵,這實在是太讓他氣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