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慘淡經營 第137章社會調查研究所(1 / 2)

«大明時報»的推出,就像是一片柳葉飄落在了靜謐的池塘之中,隻是泛起了幾朵漣漪就消失不見了。並沒有像朱由檢想象的那樣,掀起民間輿論的反饋。

朱由檢回宮之後,讓錦衣衛、柳敬亭等人在京城各色人等之中摸底調查,想要弄明白為什麼人們對於«大明時報»如此不屑一顧。

經過了數日的調查,朱由檢總算是了解了些情況。京城雖然是首善之區,但是識字的人口也不過大約占據京城人口二成多而已。

因此大部分人都不會去購買一份售價20文的«大明時報»,一是他們看不懂,二來20文錢可以買上兩斤豬肉和1隻鴨子了,在平民眼中,精神食糧自然是不如物質食糧重要了。

其次有能力購買報紙,並想要了解朝廷動向的,基本都是讀書人、縉紳及一些商人。對比起«大明時報»,他們更願意觀看由朝廷發行的《邸報》,畢竟《邸報》上有完整的皇帝的詔諭、官員的升遷罷黜、朝廷各部門的財政收支、九邊軍事狀況、重大突發事件報道和時事評論外,還有關於朝廷大政的討論。

對比起東廠的«大明時報»,《邸報》權威性明顯更高。因此手抄的《邸報》反而供不應求,而«大明時報»卻處在無人問津的地步。

朱由檢還明悟了最後一點,大明王朝是一個封建王朝,這是一個丈夫可以典賣妻子,父母可以典賣兒女,主家可以買賣奴婢的時代。

大明雖然劃分為士、農、工、商的四民階層,但是實則上大明隻有三個階層,一個是被稱做主家的地主縉紳階層,一個是依附於主家的奴仆階層,最後一個是人身獨立的良民階層。

對於奴仆來說,他們所獲取的一切信息,都來自於主家的發布。在人身依附的封建倫常秩序之下,隻要主家沒有造朱家皇帝的反,那麼主家說太陽是方的,這些奴仆也隻能應和道這太陽長的真是方正。

在這種封建倫常秩序的枷鎖之下,這些奴仆怎麼會想去了解«大明時報»上的文章,大明的法律可不會保護他們和主家之間的爭端。

大明所謂的良民,嚴格來說隻能是士和自耕農,前者是還沒有進入縉紳階層的讀書人,他們隻會為縉紳們搖旗呐喊。

而後者在大明糟糕的田賦稅收製度下,已經開始不斷的破產,或是把自己的土地投獻到大地主、官僚縉紳的門下,脫離了自耕農的身份。

總而言之,朱由檢最後得出一個結論,隻要大明的人身依附關係等封建義務還存在,那麼指望用報紙這種輿論手段去打擊地方上的縉紳勢力,就是一件事倍而功半的事。

而在他的眼皮底下,東廠直接能夠控製的京城都是這副模樣,那麼在其他地方,«大明時報»也就更翻不起什麼浪花來了。

看到崇禎關注著關於«大明時報»的影響反饋的調查報告,整整一個下午沒有動彈,王承恩心裏總是感覺有些七上八下。

«大明時報»的推出雖然是崇禎的意思,但是東廠的督主卻是他王承恩。現在«大明時報»在民間如此悄沒聲息,顯然就是東廠番子們辦事不利,那麼他這東廠督主還能做多久,就要打個問號了。

王承恩正思索著,朱由檢終於合上了調查報告,抬頭對著他問道:“東廠的人員編製和服裝都整理好了嗎?”

王承恩趕緊回道:“回陛下,原東廠共有人員1797人,其中錦衣衛抽調人員689人,東廠自己招募1108人。按照陛下的命令,遣回錦衣衛576人,東廠自己招募的番子也遣退了971人,然後又重新招募了若幹人員,現在東廠共有367人,其中歸屬於大明時報社計97人,還有270名番子尚無歸屬。

原東廠番子們穿戴的服飾、腰牌已經全部收回,但是接下去應當如何安排他們,陛下可有什麼吩咐嗎?”

“大明時報社的人員保留官吏的編製,但不再是官吏身份。時報社內分為記者、編輯和總編輯三個等級,記者采訪新聞,編輯選材,而總編輯負責最後的審核。

朝廷內各部門官員沒有正當理由,不得拒絕記者采訪。原本朝廷辦的《邸報》也納入大明時報社的管轄範圍之內,《邸報》今後隻麵對現職官員,並按照官員級別和部門進行發送,不再麵對大明百姓,有敢把《邸報》內容隨意泄露給平民的,最高處罰為革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