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慘淡經營 第109章 修訂度量衡(2 / 2)

然後接下去,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三種標準單位進行細致的劃分,再把它和原先的市製單位聯係起來。這樣當我們統一了公製度量衡之後,市製度量衡也就隨之統一了。諸位認為這想法可行嗎?”

“敢問尊敬的陛下,何為標準?”鄧玉函迫不及待的第一個發問了,作為一名科學研究的狂熱者,他對任何新事物和新理念都保持著好奇之心。

朱由檢有些發愣,遲疑了好一會,才猶豫的解釋道:“所謂標準,就是本身合於準則,可供同類事物比較核對的事物。比如我們以一粒米作為標準,任何大於或是小於它的米粒就是不標準的米粒。又或者我們取一個日冕作為標準日冕,那麼同一時間其他日冕和它所顯示的時間不一致,那麼我們可以認為其他不同時間的日冕是不標準,有問題的。”

鄧玉函仔細的思考著朱由檢的解釋,連連點頭說道:“尊敬的陛下,您真是擁有無上的智慧。隻要我們設定出一個標準,那麼不管是在大明還是在歐洲,我們就能製造出同樣的器具,這對於大明和歐洲的交流來說,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朱由檢這才想起,歐洲人現在同樣沒有標準的概念。歐洲公製度量衡的出現,那是法國大革命時代的事。而隨後的拿破侖戰爭,又把法國人製定的公製標準帶向了全歐,這在客觀上促進了歐洲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

朱由檢正想著,徐光啟也麵帶微笑的讚賞道:“陛下這個用幾何原理的方式,把長度、體積聯係起來實在是太精妙了,比之劉歆以黍米與律管製定度量衡的方式更易操作,臣以為重製度量衡可行。”

對於徐光啟所說的,以黍米與律管製定度量衡的方式,鄧玉函和金尼閣都很感興趣,忍不住向徐光啟詢問了。

徐光啟看到朱由檢也是懵懵懂懂的,一臉模糊的看著自己。索性就為三人講述了,王莽命劉歆製定度量衡的故事。

簡單來說,在劉歆構建的度量衡體係中,首次把長度、體積、重量三個度量衡單位聯係了起來,這對於中國的自然科學來說是一大進步。

他以某個品種的黍米為標準,以1粒為1分,10粒為1寸,90粒合黃鍾宮律管長9寸,100粒為1尺;一黃鍾宮律管的容積是1200粒黍米,記為1龠;1200粒黍米的重量為12銖。

但是這種理論上精妙絕倫的度量衡係統,在現實使用中受限於黍米的不可重複性,你無法保證你作為標準的黍米和劉歆手中的黍米是一模一樣的。因此這套度量衡在實際使用中,就變得錯漏百出了。

但是不管如何,這套標準第一次脫離了人體部位的丈量,是中國人第一次試圖以一種穩固的方式把度量衡固定下來。比法國人製定公製度量衡標準,足足提前了1800多年。

鄧玉函和金尼閣聽完了徐光啟的介紹之後,無不對劉歆設計的度量衡體係讚歎不已。

聽完了徐光啟說完這個故事,三人馬上就轉入到了如何製定標準長度的討論上了,在崇禎提出的這個度量衡體係內,一切的基礎就在於標準長度之上。

隻要這個標準長度能夠為人所信服,那麼整個公製度量衡體係就算是建立起來了。對於這種科學問題上的討論,三人顯然都很投入,僅僅是一會就把還在一邊的崇禎皇帝給忘卻了。

三人首先否定了以人體部位作為標準長度的計量,因為後人無法對標準長度進行校正,那麼這套體係最後也會同劉歆建造的度量衡體係一樣,陷入到混亂的地步。

三人小聲而又激烈的討論著,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當監丞劉友榮帶著幾名官員抱著監生們做好的文章走進來時,朱由檢終於忍不住插嘴對三人說道:“為什麼不以地球赤道周長的4千萬分之一,作為一個標準單位呢?”

“為什麼是赤道的周長?”鄧玉函有些奇怪的問道。

“為什麼是4千萬分之一?”徐光啟、金尼閣異口同聲的問道。

朱由檢眨著眼睛深恨自己多嘴了,他怎麼忘記了,眼前這三人都是科學家,他們可不會因為自己是皇帝,就在科學研究上對他唯唯諾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