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一番艱難的談話,朱由檢終於讓大明首輔站到了自己這一邊。隨後黃立極答應了在下次朝會上提出行政改革,及召開商人代表大會,討論商稅等事宜。
黃立極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進宮和崇禎私下會了麵,但是出宮的時候,腳步沉穩而急促,頗有大權在握的興奮感覺。黃立極出了乾清宮之後,到了文化殿的內閣值房門口,才按捺住興奮的心情,重新整了整衣冠才走進了值房。
內閣值房是一個隔成大小兩間的大通間,外間是替閣員跑腿的辦事員,而內間則是幾位內閣閣員一起辦公的所在。看到黃立極走進來之後,一直關注黃立極動向的施鳯來,頓時迎了上去,笑著問道:“聽聞我範兄被一太監詔去,可是陛下有什麼指示嗎?”
黃立極摸了摸自己的胡須,不經意的說道:“無他,隻是陛下詢問了些往日政事的批示,並無特別的指示。存梅兄不必多慮。”
雖然施鳯來比黃立極年長,但是黃立極是萬曆三十二年進士,而施鳯來是萬曆三十五年的榜眼。按照大明此時的官場規則,黃立極倒成了施鳯來的科舉前輩。
內閣四人中,黃立極萬曆三十二年進士,施鳯來、張瑞圖則分別是萬曆三十五年的榜眼、探花,而李國普則是萬曆四十一年進士。
而這也是內閣自仁、宣時期完善內閣製度留下來的潛規則,雖然成為內閣成員要按照資曆及科舉的名次等規則,看上去非常的迂腐,無法讓真正有能力的大臣脫穎而出。
但是內閣製度本身的選拔過程是非常成熟的,內閣閣員按照科舉的進士出身,努力把內閣閣員分為了資曆較深的首輔主持,資曆中等的從旁協助辦事,而資曆最淺的在幾位前輩麵前學習。
這種製度既保證了內閣閣員的辦事能力,避免了資深閣員出現突發狀況時有人可以接替,也確保了內閣成員老中青接替的輪換秩序。
即便按照年序資曆推薦進入內閣的官員沒有什麼才能,但是最簡單的蕭規曹隨還是可以辦到的。這種製度保證了大明政治的延續性,和不至於發生過於激烈的政治動蕩。
天啟七年的內閣中,黃立極為主持內閣的首輔,施鳯來、張瑞圖兩人則是協助他的助手,內閣權力主要在這三者中。至於李國普,其在內閣中的作用就是學習前三者如何處理政務,和出現緊急狀況時,作為內閣助手的後備補充。他的地位,到更接近於現代內閣製度中的不管部長。
黃立極,施鳯來、張瑞圖都是在打擊東林黨的過程中,因為支持了魏忠賢而進入了內閣。因此三人都可以算的上是閹黨的政治盟友,在東林黨麵前可以說是一個整體。
但是他們的關係也僅此而已,雖然在對付東林黨的態度上三人是一致的,但是在對待閹黨的態度上卻各不相同。黃立極是把魏忠賢當成了一個政治上的夥伴,希望兩人可以在內外朝相互支持,但是黃立極始終遵守著最後的政治底線,就是這種政治聯盟不能逾越皇權,不能用來對付皇帝本人。
這也是為什麼,天啟故去之前隻是頒發了一道遺命,黃立極就立刻拋棄了他和魏忠賢達成的政治聯盟的原因。
而施鳯來性格柔弱,完全屈從了魏忠賢的權勢。當魏忠賢勢大時,他會極力巴結。但是魏忠賢失勢之後,他也不會為魏忠賢叫屈喊冤。
而張瑞圖則是被魏忠賢的名利所引誘,他附和魏忠賢打壓東林黨,是因為這樣可以在政治上得到快速提拔。但是對於魏忠賢大部分過於激進的政策卻是持反對意見的。
當魏忠賢下台之後,為了自保,這三位閣臣緊緊抱成了一團。但是當黃立極和崇禎深談之後,確立了推進行政改革,恢複丞相製度的政策之後,他卻下意識的想要和兩位政治盟友保持距離了。
這沒有什麼可奇怪的,在原先的內閣製度中,理論上首輔要比其他閣員地位為高,但是實際上內閣閣員的權力大小,還是要看其同皇帝之間的關係如何,畢竟內閣閣員都是皇帝的助手,不是首輔的助手。
但是在將要推行的新內閣製度中,將要實施首相負責製,其他閣相不再對皇帝負責,而是必須對首相負責。而且吏部尚書、戶部尚書的入閣,相當於把施鳯來、張瑞圖現在的大部分權力都取消掉了。
這無疑在黃立極和施鳯來、張瑞圖三人之間製造了裂痕,黃立極根本無法和兩位盟友商議關於內閣改革的內容,因為改革損害了這兩位盟友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