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為這個改革方案實施的可行性很高,所以徐光啟顯得更加的小心翼翼了,他生怕步子跨的太大而招致朝堂上文官們的反對。
隻要把大學建立起來,熬過最初的2、3年,待到大學內培養的人才能開始做事了,崇禎想要改變大明的改革方案也就有了可靠的執行者。
徐光啟言辭懇切的勸諫,讓朱由檢猶豫了一小會。其實他也確實想過這些問題,但是他考慮的不是和東虜議和會不會影響自己的名聲,而是皇太極會不會按照他的計劃同大明議和。
作為一個後世的人,蘇長青當然知道皇太極是女真野人中的異數。情商和智商都是不一般的高,雖然皇太極天天扯著脖子喊,要和大明議和。但是大約隻有朱由檢知道,皇太極從來就沒想過要和大明議和。
皇太極之所以高喊議和的口號,實質上是為了在政治上拉攏那些不想繼續和大明打下去的女真貴族。他在政治上做出想要求和的姿態,但是在軍事行動上從來沒有放過任何打擊大明的機會。皇太極美其名曰以打促和。
不想繼續和大明打下去的女真貴族,自然是支持皇太極以打促和的方案的。而和皇太極並列的其他三大貝勒,要麼就是沒有自己的主張,要麼就是一味的堅持老奴酋生前和大明誓不兩立的主張。
但是對於一個人口不過百萬的半漁獵半農耕民族來說,常年維持10多萬常備軍,打了9年多的仗,民力已經凋敝到無以複加的地步了,遼東米價最高時達到了80兩一石過。如果不是大明的官軍實在太弱,加上還有漢人奴隸可以盤剝,最後有晉商和袁崇煥資敵的米糧,女真早就內訌四分五裂了。
然而大明朝的文官和皇帝也好,卻把皇太極的政治口號當成了女真快要堅持不下去的表象了。朝中眾臣堅持不予東虜議和,而前線將帥卻被皇太極的口號說迷惑了,遼東這些屢戰屢敗的大明武官們,也確實不想再打下去了,於是皇太極憑借一個政治口號,不僅安撫了女真內部的不穩定情緒,又擾亂了大明遼東軍隊軍心,真可謂一箭雙雕。
老奴努爾哈赤去年8月身亡的時候,女真諸部也是暗潮洶湧,皇太極先是殉葬了大妃烏拉那拉氏,奪了兩白旗的軍權。接著又拉攏了兩紅旗之主大貝勒代善,登上了汗位。
即便是皇太極已經掌握了八旗中的六旗,他依然沒有放鬆警惕,而是拋出了一個四大貝勒共治,來安撫代善、莽古爾泰等兩藍旗的女真勢力。
以皇太極的精明,從一開始就知道,大明和女真是不可能共存下去的。一方麵女真需要大明這個龐大帝國的敵對壓力,迫使女真貴族們團結一心,把眾多原本散布在遼東山林中的野人部族黏合成一個真正的民族。
而另一方麵,則在於女真人少地廣,大部分區域都是沒有開發出來的原始森林。而大明則是一個綿延了數千年的農耕民族建成的王朝,人口數量是女真的數十倍,大明人煙稠密,且大部分的國土都已經開發成了良田。
雙方如果真的停戰了,讓大明發展幾年恢複了精力,女真一族估計連鑽山林的機會都不會有了。所以皇太極對大明采取的策略就是,又打又拉,又拉又打,就是不能給大明以喘息的機會。
所以朱由檢從一開始就知道,皇太極請求和大明議和,就是一個政治謊言。但是現在的皇太極才剛剛登上汗位一年,他對女真內部的控製,還沒達到專權獨斷的程度。
如果這時候派人去和女真議和,有很大的機會迫使皇太極不得不兌現他對女真內部的承諾。就算皇太極改口翻臉,把朱由檢派出的使者趕了回來,起碼也能讓那些心存幻想的遼東官兵們認清現實。
但是如此一來,要維持遼東防禦的局麵,就不得不中斷他所設想的義務教育製度。作為一個後世人,朱由檢知道,實施義務教育才是大明複興的關鍵。
隻有通過義務教育,才能讓大明人知道個人、民族、國家之間的關係。也隻有建立了國家觀念的大明,才不會墜落進最黑暗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