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七年11月3日,徐光啟、李之藻和金尼閣、龍華民、鄧玉函、羅雅各等西洋傳教士抵達了通州。
作為這些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在中國的領導者,金尼閣還帶來了他7年前從歐洲帶來的7000餘部書籍。在曆史上這些書籍因為明末的戰亂,導致明朝政府對於這些來自西方的典籍並無興趣,也就導致了這些書籍大多沒有被翻譯成中文,隻有幾位傳教士私下翻譯了幾部書籍,比如幾何原本的前六冊。
這個時代也是東西方思想、文化和技術交流最好的時機,憑借著這個時代明朝商業勢力的興起,大量的讀書人從事商業後,對儒家思想的反思和挑戰,這也是中國頑固守舊勢力最為薄弱的時代。
如徐光啟這樣的士大夫們,心胸開闊的接受了這些耶穌會教士們的傳授的語言和文化,從傳教士們帶來的西方典籍中汲取著科學知識,試圖用這種來自西方的科學,來醫治已經病入膏肓的大明王朝。
當徐光啟陪著金尼閣等人走上了通州碼頭的時候,金尼閣站在了黃土墊起的碼頭街道上,看著四處人頭簇擁的景象,對著身邊的徐光啟感歎道:“10多年過去了,通州依然還是這麼繁華啊。當年我離開這裏的時候,還以為很快就能返回。沒想到再踏足通州的時候,已經過去了15年了。”
徐光啟隻是微微一笑,對著這位學識淵博人品高貴的耶穌會教士說道:“今日聖天子在位,主動征召各位赴京。以我看來,神父你在大明的事業,總算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了不是嗎?隻要你能說服陛下接受西學,你想要在京城開設一家西學圖書館的願望就不再是夢想了。”
金尼閣喜憂參半,一方麵是為了天主教會在中國的傳教事務,有可能在見了大明皇帝之後,獲得極大的進展而高興;另一方麵,他聽說這位大明皇帝才不過17歲,他不知道自己所介紹的西學到底能不能打動這位年輕皇帝的心,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情,一路上不斷的在折磨著他。
徐光啟等人正在碼頭前,等待他們帶來的行李和書籍搬下船的時候,碼頭前街道上忙碌的行人突然迅速的往兩邊分開了。
徐光啟等人轉頭看向街道東麵騷亂的人群,隻見人群分開之後,露出了一隊錦衣衛護送著幾輛馬車向著碼頭行來了。這些錦衣衛驅趕著街道上的行人,為身後的馬車讓出了前進的地方。
看著這群錦衣衛如狼似虎的模樣,剛剛上岸的王徵不由皺起了眉頭,“什麼人敢如此囂張,居然以錦衣衛為前驅,在大街上肆意驅趕行人,我到要去見識見識。”
緊隨其後的李之藻一把抓住了王徵,急切的說道:“良甫,不可輕舉妄動。此輩皆天子近臣,我等此次上京,乃是為了發揚泰西之學,若是在此地和這些小人結怨,恐怕上京之事會徒生波折。這泰西之學實是大利於國家,若是因此等小人而不見容於陛下,則你我豈不是空忙一場。”
李之藻和王徵同年,但在學問上卻可和徐光啟相提並論,且他為人一向隨和友善,因此王徵對李之藻也是比較敬重的,被李之藻拉住之後,也隻能跺腳作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