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集團要針對安集團手裏屯著的地塊下手,這是打算借用新政 策的法條,給安集團來一招釜底抽薪。
一般而言,各大地產商沒有一家不屯地。許多家地產商也正是因為屯地升值才變成了巨無霸。
能屯地的地產商和當地主管部門的關係都非常好,但有個問題是,這種關係隻能是私底下,而不能拿到明麵上來。
比如屯地都會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而這種理由必須得到主管部門的認可,事情才能進行的下去。如果主管部門橫挑鼻子豎挑眼,想要安全屯地的風險將會無限提升。
目前房地產商開發的樓盤之中,有至少百分之三十的利潤被z府部門拿走,這是種普遍存在的實際情況。這些成本賬之中,包括各項規費和打點成本,開發商自己又要拿暴利,最後所有的成本都轉嫁到百姓的肩上。
專家們喜歡東扯葫蘆西扯瓢替開發商算明細賬,但是算來算去從來都沒能算清,而後便將高房價的問題歸結為這是市場行為,一頂大帽子就蓋住了所有的臭氣。
地產開發是個很吃錢的行業,安集團手裏屯著的地塊,遍布了好幾個省。想要打這些地塊的主意,需要的不是各個省擊破,而是走上層路線。
這是張金同的計劃裏非常核心的一項,所有的地都是國家的,而負責監控這些地塊開發狀態的國土部,是昊集團的主攻目標。
國土部門采用的是雙重管理和領導模式,既歸地方管,上麵的大部委也有監管之責。並且新的政 策出台之後,國土部有約談地方官長的權利。
隻要能查實地方上有屯地的現象存在,並將這些地塊的情況上報國土部門,緊接著又能讓職能部門的齒輪轉動起來,安集團的問題肯定會很快浮出水麵。
全國那麼多屯地的,而國土部隻有一家,查誰都是查,這中間的名堂大的很。這是昊集團需要出力的地方,而且是要出大力。
安偉有地方上的工作經驗,他的擔心是安集團會得到地方的保護。
國土部確實能監管全國範圍內的土地,但每家開發商屯地的理由都不盡相同。這中間最麻煩的一個理由是手續沒辦下來。
而手續沒有辦下來這中間的水也深了去。理由各式各樣。開發商講開發商的理,主管部門講主管部門的理,公婆都有理,最後就成了一筆糊塗賬,花大力氣輪起板子掃下去,極有可能被太極推手一推了之。
這點張金同當然也想過,可是經過幾次評估,目前這份計劃是最具可操作性和最低成本的計劃,換成另外的任何一條路走,都有可能是尚一千,自損八百。雖然安偉的意思是不惜一切代價要先搞垮安集團,可畢竟昊集團家大業大,那麼多人跟著張金同後麵吃飯,不能不有所顧忌。
“我覺得雙管齊下更加保險一點。地方上的事,如果真要打起太極來,沒等我們搞垮安集團,我們自己就被先拖累了。”
“可昊集團的大部分產業都集中於大京都這裏,在地方上沒有葉銘龍紮的深,這樣做的效果不一定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