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漢字的特點和難點,他發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壓縮技術和高速複原方法,率先設計出相應的專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參數描述方法”描述筆畫特性,並取得歐洲和中國的發明專利。這些成果開創了漢字印刷的一個新紀元,引發了我國報業和印刷出版業“告別鉛與火,邁入光與電”的技術革命,徹底改造了我國沿用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技術。
國產激光照排係統使我國傳統出版印刷行業僅用了短短數年時間,從鉛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幾十年才完成的技術改造道路,被公認為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後中國印刷技術的第二次革命。王選兩度獲中國十大科技成就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並獲1987年我國首次設立的印刷業個人最高榮譽獎——畢昇獎,被譽為“當代畢昇”。
從1981年開始,王選致力於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係統從1985年起成為商品,占領國內報業99%和書刊出版業90%的市場,以及80%的海外華文報業市場,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1988年後,他作為北大方正集團的主要開創者和技術決策人,提出“頂天立地”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模式,積極倡導技術與市場的結合,闖蕩出了一條自己的產學研一體化的成功道路。
1993年春節王選閉門搞設計。當他把設計給他一個學生看時,學生說:“王老師,你設計的這些都沒有用。IBM的PC機主線上有一條線,你可以檢測這個信號。”王選苦苦鑽研了兩個星期的設計,被學生一句話否定了,這促使56歲的他作出人生中又一重大決定:退出一線,全力扶持年輕人,以期超出自己的創作水平。
1993年他推薦肖建國、陽振坤、湯幟這三位年輕人擔任研究室主任。這三個人後來都研製出了重要的科研成果,有的還超越了王選的成果。王選以甘為人梯的精神實現自己“老驥伏櫪”卻“誌在千裏”的雄心壯誌。他培養了一批批敢於創新、勇於拚搏的青年科學家,並以傑出的科技成就和人格魅力,彙集了一大批年輕的科技工作者為我國的計算機信息處理事業奉獻青春和才智。沒有人能想象,沒有王選的方正會是怎樣!
2002年2月1日,王選獲得了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江澤民總書記在獎勵大會上親自給他頒發了獲獎證書和500萬元獎金。一個多月後,在3月18日這天,王選所在的學校北京大學也拿出500萬元重獎王選,這一獎勵在金額上創下了中國高校史上學校獎勵老師的最高記錄。
站在北大的領獎台上,麵對這接踵而至的榮譽和獎勵,王選卻顯得非常謙虛和平靜。他說:“平心而論,我的個人成就遠不如同時獲獎的黃昆先生,我之所以能夠獲獎,是因為我領導的團隊在報業和印刷業的技術革命中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