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天明書記的提名,吳昊不由得在心裏暗暗的歎了口氣。
說起來,這官場之上,玩的就是這種手段,當然,手段也要講究規則,而這個規則,說白了,就是平衡。
任何領導,都不允許其出現單一成分的,不會允許出現極端。而在官場之上,常用的製衡手段,也無非是這樣幾樣:
一個說以親製貴。領導用人一直是個大問題,任人唯親,還是任人唯賢一直爭論不休。
其實這是應該平衡使用的。沒有人才的組織做不大,沒有親人親信的組織不穩定。所以,作為領導,一定會想盡辦法,在這兩點中找到了平衡點。如現在的安東這樣,你劉伯濤把王世春安排到政府做一把手,那我吳天明和李明清,就讓自己的親信給你做副手。
盡管有一定的內耗,但是整體發展過程中,平衡人才的不穩定和親信的製衡,這是個價值度最高的方法。
還有一種就是親遠疏近。
離自己最近的人,恰恰是最為危險的。韓非子早在戰國時期,就總結出“八奸”明確指出不能親近身邊的人。所以時刻的要保持對身邊人的警覺,他們占有太多的信息和資源,隨時可能會威脅到自己的安全,這安全包括人生安全,資金安全和權力安全。而親近基層或是離自己比較遠的,能夠樹立自己的親民形象,樹立個人威望。如果疏遠距離遠的人,權力線長,又沒有情感,也是重大隱患所在。
而政府秘書長,應該說離省長是最近的人。
最後一種就是以下督上。
監督問題一直是組織的大問題,古代設計的監督,有專門的監督部門,或是利用小人舉報,或者是利用間諜機構,但是這些都利弊各半,而且發展起來,監督的和被監督的會形成一體化。逐步的失去監督的作用,因為監督權,都變成了盤剝的權力。“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用下級來監督上級,監察禦史本來就是七八品的小官,但是卻能監察正一品的宰相。盡管下屬會被報複,但是領導是不會在乎這些的,他們要的是結果。
當然了,凡事沒有絕對,都是有利有弊,如何平衡利弊,如果有犧牲,讓誰去犧牲的問題。
天明書記這個時候,提出以李豔傑任省府秘書長,其實,就是一種以下督上,並不惜以犧牲李豔傑為代價。
當然了,李豔傑空出來的市委副書記的位置,同時也給李明清留下一個以親製貴的機會。
一想到這兒,吳昊眉頭不由得一動,悄悄的拿出了手機來,給李明清發了一條信息,把常委會上的這一突發事件,告訴給他,問他有沒有心中中意的副書記人選。如果有,自己可以替他出聲。
吳昊能做的,隻有這些了。
雖然身為常委,但畢竟是濱海的書記,手不可能伸得太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