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九四五 師傅領進門(2 / 2)

不過,他還是低估了王朝腐朽的那種無法挽回局麵,不論是處於什麼地位的人,都無法抗拒命運的。這就如同一個病入膏肓的人,就算是華佗在世,也是救不了他的命的。”秘書長一邊品著茶,一邊娓娓道來。

聽著秘書長的這番說辭,劉伯濤怎麼可能不知道,他是在借古諷今呢?

說起來,古代封建社會中許多有識之士,大都博古通今,對現實有較多深刻的體察,而他們大多數又仕途坎坷,懷才不遇,感到生不逢時。

這自然會讓這些有識之士心中鬱積不滿,但又不可明說,特別是揭露時弊,指斥朝政更是不便明說,於是他們往往從曆史人物和事件中去尋求載體,以便委婉曲折地表達自己的心曲。

於是就有了借古諷今,說到底,就是借鑒曆史人物或曆史事件方麵的經驗教訓,作為現實社會某些方麵的鑒戒。借古是為了諷今,鑒古觀今,兩相對照,或頌古非今,或貶古刺今,以表達作者心中對當世的不滿。

之所以會借古諷今,古人更多的是無奈,是不得誌。

但劉伯濤知道,此時秘書長講這些,更多的是想表達對自己仕途的無望,對自己待遇的不滿,準確的說,是被拋棄的不滿。

“首長,恕我直言,我的理解是,《好了歌》更多的是一種警示,但不足以作為我輩的頹廢的借口。

您還年輕,就算到政協,但對首長您來說,絕對不是世界末日,我還是喜歡首長以前的那種充滿激情的戰鬥力。

您不是也經常的教導我,勝敗乃兵家常事嗎?敗一局,並不代表敗一生。以首長您的睿智,東山再起,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兒。”劉伯濤極力的勸說道。

“伯濤,你不用勸我了,東山再起又如何?何況領導還有下一屆呢,那樣算起來,我已經扔下六十奔七十了。當然了,我也不會就這麼把你們一扔,什麼也不管的,這一點你放心,我會對大家有個交待的。”

“首長,您所說的交待是?”劉伯濤一聽對方這麼說,不由得眼皮一跳,馬上問道。

劉伯濤腦袋不笨,對方這麼一說,他馬上意識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作為一個成熟的圈子,不可能因為扛把子的離去而圈子解散,畢竟這個資源是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

這樣的話,問題就來了:在這個圈子裏麵,誰適合接前一任扛把子的班?這可是個一步登天的機會呀。

“伯濤,你是個聰明人,我想,我就不用多解釋了。不過,有一句話你要記住了,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我能做的,把你帶到了這個圈子,但也隻能算是個引導的作用,或者說是拋磚引玉,而真正你們這些人能有多大的本事,能走多遠,修行到何種程度,還要看你們自己的領悟能力,以及努力的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