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決鬥的兩位當事人,當然是劉伯濤和吳昊了,秘書長則充當了一個惡意的幫手,就在大家以為這一場決鬥吳昊不可能獲勝的時候,因為他太被動了,一個人孤立無援,而對方不但是彪形大漢,而且還有人偏袒。
隻是讓這些人誰都沒有想到的是,不論是劉伯濤,還是被動參戰的吳昊,包括秘書長,這幾個人,隻不過是場上的決鬥士而已,掌握命運的,並不是他們直接參加決鬥的人,而是一直沒有開口的這位國務工作的大佬。
大佬的一句話,準確的說,隻能是半句話,瞬間讓場上的形勢發生了不可抗拒的逆轉,讓吳昊由被動轉為主動。
用一句形象的話來形容,那就是,這位劉伯濤省長弄巧成拙了。
官場上這種弄巧成拙的事兒,並不少見,但大多數的時候,是對當事人有好處,沒壞處的。
比如說在晚晴時,有一個幸運兒叫劉玉書,靠花錢捐得一個雜職,他到北京經營多年,才熬出一任廣東某縣巡檢實缺。按照清代製度,這等小官沒有機會當麵覲見皇帝,隻能在午門外磕頭謝恩。可是就連這種儀式,後來也漸漸廢弛,一般都是拿到官憑後直接上任。
這位劉玉書卻將這事兒當真了,得缺的次日一大早便換上朝服,在午門外行起了三跪九叩的大禮。當時還下著雨,他在雨中從容叩拜,認真得很。正好這時有位王爺入朝經過午門,見了這等情景後覺得很奇怪,於是讓人去詢問情況。王爺得知劉玉書不過是個巡檢,覺得好笑。
說位王爺入朝後,在朝房剛好碰見了前來述職的兩廣總督,不由得想起了午門那一幕雨中奇景,便對兩廣總督說:“貴屬下某縣某巡檢劉某……”話剛講到一半,太監便來傳話讓王爺麵聖,王爺匆匆入內。兩廣總督以為是王爺讓他關照劉玉書,便記下了這個事。
時間不長,劉玉書到總督衙門參見,照老規矩,像這等微末小吏,隻要遞一個手本進去便可,想要見一麵總督決無可能。偏偏總督衙門的門丁早就接到總督的叮囑,一見劉玉書人來,趕緊通報。總督傳見後,還特意問劉:“王爺安好?我出京時沒來得及辭行。”劉玉書隻是隨便應付了一下,說:“是,是”。
劉玉書上任不滿一年,總督便讓他兼了征稅的差事,發了不少財。其後,劉到總督衙門參見,總督說:“你級別太低,我無法提升你,你再花錢捐兩級吧。”劉玉書趕緊花錢捐了各知縣候補,而廣東巡撫和藩司都認為劉玉書是總督的親信,立刻讓他補了實缺。
此後,劉玉書在官場上一路飛升,數年間,居然升到了司、道一級。按照清製,劉玉書被舉薦為道員後照例也要受到皇帝的引見後才能實授。
但這一次劉伯濤顯然沒有這個前輩劉玉書運氣這麼好,而且正好相反,不但把自己裝進了裏麵,而且還把秘書長給坑了。
雖然領導人隻是半句話,但這半句話,很可能讓自己的仕途從此結束,這才是劉伯濤最怕的呢。